【作品介紹】
這首詠情小調,以暮春為背景,通過自然景色與人物動作的描述,寫出了詞中主人公心情的郁悶孤凄。
【原文】
望江南
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凄凄。
【賞析】
上片寫詞中人孤獨地在大雨欲來的氣氛中行走。首句“游妓散,獨自繞回堤”便指出,酒盡曲終宴游之人已經散去,詞中人獨自繞行在迂回縈曲的堤岸上。“游妓”,是專門陪同達官貴人、官家子弟游樂宴游的風塵女子。同游人已散,而詞中人未去,是他興猶未盡,還是想作獨自排遣?伏下了一個未知的謎,下面寫他放眼望去,只見“芳草懷煙迷水曲,密云銜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來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漸漸被霧氣籠罩,迷失在彎彎曲曲的河道之內;密布的烏云含著山雨,已經把整個城西變得黑暗陰沉。這霧中的綠色原野,濃云帶雨的天氣,盡管“九陌未沾泥”,道路上還沒有泥水,但是山雨欲來之勢已成。這種景象對孤獨的人來說會感到更加失落與壓抑。“九陌”,本指京城內的大街小巷,如漢代長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處都泛指原野。
下片通過自然景色與典型動作的描寫,揭示詞中人心緒的迷茫不寧與孤寂。“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說:春已暮,桃、李樹上早已是繁花謝盡,子實初結還未成果兒,所以樹下也還沒有被摘果人踩出路來。這句話是翻用前人現成典語,《史記·李將軍列傳》篇后“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是說桃李不會夸贊標榜自己,然而累累的果實卻誘引人們紛紛走到它們身邊,便踩出一條一條的路來。因為桃李果實成熟是夏天的事,而這里只是寫春末的實景,未必涉及典語中的實意。接下去則抓住人物的一兩個動作進而摹寫他的癡迷情態,“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是寫:他見到別家墻內的花枝伸出墻外,便急急忙忙彎轉尋路想入園探花,而后又緩緩放馬徐行在綠柳濃蔭之下,入迷地傾聽黃鶯的宛轉嬌啼。上述動作的描寫似乎顯得詞中人很消閑、很灑脫,似乎純粹是在入迷地追逐快要老去的春光!其實不然,下面尾句“無處不凄凄”便作了回答。為什么在詞中人眼內無一處風物景色不呈現著令人哀楚的凄涼?答案只能是詞中人內心悲凄。這便是“游妓散”而不去,仍在“獨自繞回堤”的原因。至于他悲凄的內容,雖沒有正面點出,但也有側面泄露,從“墻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二句,似乎可見端倪:是為了愛情的糾葛纏綿。文學作品中的花、柳、鶯啼均與美女、戀情有關,詩詞中更甚。
該篇采用“萬物皆著我色”的“移情”手法,抒寫的全是情中景色,含蓄蘊藉,寫熾烈的情愛而未露市井俚俗之氣,自然中透著典雅。
【作者介紹】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兆跁r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小學生學習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quansongci/933287.html
相關閱讀:《生查子?獨游雨巖》辛棄疾宋詞賞析
張孝忠的詞集
《疏影?梅影》周密詞作鑒賞
《千年調?卮酒向人時》辛棄疾宋詞賞析
陳亮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