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這個人,我們從小在讀書時,就知道,這個人是偉人,這點是明確的。因為太史公把他的“輝煌”的故事寫入了傳世名著《史記》(史記。那么,我們從小說他是個愛國主義者,這是不對的。愛國主義,首先要明確,國的概念。春秋時的國是現在國的概念嗎,明顯不是。國的概念,民族國家的概念是近代的產物。春秋時是沒有這樣的概念的。屈原僅僅是楚這個“國”(周天子認為的封國)的貴族罷了。所以當時沒有國的現代概念,哪來的愛國主義這樣的現代觀念。屈原是哪門子愛國主義者?
我們細看他的生平,會發現屈原其實只是個失意的政治人物和官員、文人。在離開政治活動后,不滿自己的遭遇,對現實發出了感嘆,產生了離騷等詩歌作品。但這個人物,在春秋,戰國,秦代雖有一些影響(基本影響不大),但基本上默默無聞的(荀子對他有過評價,不過一筆帶過),真正讓他出名是漢代的賈誼。
賈誼在《吊屈原賦》中,這樣描寫屈原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深藏起來;小人得志尊顯,圣賢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誣蔑,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稱譽;寶劍被貶為鈍口,鉛刀卻被說成鋒利;國之重寶周鼎被拋棄,空瓦罐被當成寶物;疲牛跛驢驂駕著馬車,千里馬卻拉著沉重的鹽車;帽子本應戴在頭上,卻被墊在腳下,被汗水濕透。
賈誼寫有《吊屈原賦》,但這個人寫這個文章,主要是聯系自己的政治上懷才不遇的情境,借懷念屈大夫,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叫托他人事跡言自己情懷。這是自古中國文人的一個傳統。后來,司馬遷想到自己的境遇,當然會把這個人物放進自己的著作,聯系到賈誼,所有才有《屈原賈生列傳》
之所以太史公們和后世史家說屈原偉大,除了他那些詩篇,很大層度上是他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后世“忠”的政治理念,忠于什么,忠于自己的信念和做人的原則,忠于對待他不公的“楚國”國君。在政治上,屈原毫無批判精神的,他對當時楚國政治上的腐敗雖然有著強烈的改革愿望,卻不能從根本上如商鞅那樣采取從體制上抑制,甚至打破貴族對政治的壟斷。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君王的意愿上,即便這個君王是如楚懷王這樣的昏庸無能之輩,他也不棄不離,直到最后徹底失望后投淵而亡。他這樣的“忠貞”無法不讓今天的我們看來是“愚忠”!
實在說來,屈原的所謂“愛國主義”,是后人照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強為他安置的。這樣的標準,連孔子也是不贊成的,孟子更是反對這樣的愚忠,甚至說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威輕”的話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shiren/1146064.html
相關閱讀:裴耀卿簡介_裴耀卿的資料介紹
孟郊
馮伉
牛僧孺
竇鞏簡介_竇鞏的資料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