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蘇曼殊是誰?近代作家、詩人蘇曼殊生平簡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人大全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蘇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號曼殊又號元瑛。廣東香山人(今廣東珠海)。中國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畫家、翻譯家。

  其父蘇杰生為日本橫濱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國茶行的買辦。蘇杰生在日本期間與日本婦女同居,生下了蘇曼殊。蘇曼殊的母親叫亞仙(柳亞子說姓河合,但似乎沒有證據)。

  蘇曼殊十一歲被帶回到廣東老家,就讀于私塾。由于其帶有異族血統,在家族內備受排斥和虐待。有人說,曼殊十三歲就到新會慧龍寺出家做和尚,但后來又被家人找回,但這種說法證據不足。

  十五歲時,家道中落,曼殊隨表兄再赴日本,在橫濱華僑設立的大同學校就讀。該校分甲乙兩級,甲級所授為中英文二科,乙級所授為中文一科。當時馮自由在甲級,蘇曼殊屬乙級,與馮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識。1901年經親屬林氏贊助考入早稻田大學預科學習,一年后因林氏贊助終止而停學。幸而清公使王大燮準許各省自費優秀學生改當公費生,曼殊遂經橫濱僑胞推舉,轉學與振武學校(由東京成城學校改制而來)。曾有人說其就讀于東京上野美術?茖W校,實不可考。此時他開始醉心于佛理。在日本期間,還結識了陳獨秀、章士釗、廖仲愷和何香凝等留學生,并先后參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國革命團體如青年會、興中會等。

  1903年,俄國侵占東三省,蘇曼殊所在青年會組織拒俄義勇隊,后遷至香港。當時蘇杰生在家鄉已經為蘇曼殊訂下親事,趕到香港想勸其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在革命同志陳少白的勸說下勉強返鄉,但是數月后即返港,并已剃度出家,法號曼殊。蘇曼殊很快來到江浙一帶,先后在蘇州吳中公學任教、《國民日報》擔任翻譯,并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游。蘇曼殊一生曾幾次出家,但情緒反復多變,不能真正看破紅塵。他有時身披袈裟,誦經念佛;有時又與多情少女發生轟轟烈烈的戀情。后在上海時,蘇曼殊更自暴自棄,出入青樓妓院,還暴飲暴食,最終得了胃病。

  1918年5月2日,曼殊因胃病逝于上海廣慈醫院,年僅三十四歲。死前留下一偈:“一切有情,都無掛礙!焙髮O中山捐贈千金,葬其于杭州西湖孤山北麓,南社諸宗元撰《塔銘》。20世紀50年代墓坍,1964年遷葬于西湖西南側的雞籠山。

  蘇曼殊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翻譯作品有《拜倫詩選》和《悲慘世界》。《拜倫詩選》出版于宣統元年(1909年),以中國古體詩的形式翻譯《哀希臘》、《去國行》等篇。《悲慘世界》發表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最初譯名《慘社會》,在上!秶袢杖請蟆飞线B載,其譯書未忠于原著,自第7回起,更杜撰情節,亂改處極多。他創作的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另有《天涯紅淚記》未完成。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現存詩約有100首。

  其詩多感傷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頹廢色彩。加入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并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shiren/1153170.html

相關閱讀:牛僧孺
竇鞏簡介_竇鞏的資料介紹
馮伉
裴耀卿簡介_裴耀卿的資料介紹
孟郊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