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聞雁原文_翻譯和賞析_韋應物古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思鄉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聞雁

朝代:唐代

作者:韋應物

原文: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譯文

作者:佚名

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
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
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相關內容
賞析

作者:佚名

  古代交通不便,遠飛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對故土的懷念。本詩作者在秋雨之夜,歸思正深之際,聽到自遠而近的雁叫聲,其心中的感觸較之常人又深一層。

  沈德潛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出自《說詩?語》)。古澹,確是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風格特征。從這首《聞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絕句“意當含蓄,語務舂容”的特點的同時,有意識地運用古詩的句格、語言與表現手法,以構成一種高古澹遠的意境。詩句之間,避免過大的跳躍,語言也力求樸質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兩句還雜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這種風格,與白居易一派以淺易的語言抒寫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判然屬于兩途。

  首句直抒胸臆,一個“渺”字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悲哀、凄涼;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綿綿不絕、淅淅瀝瀝的雨來襯托詩人一言難盡的愁思,渲染了一種蕭瑟、凄清的氣氛,“高”字更體現出詩人的孤獨。全詩語言純樸,自然含蓄,耐人尋味,主要表達了遠宦思念家鄉的情感,也蘊含了對動亂時代的苦悶感受,結尾留下廣闊的空間,引讀者自己去思考,給讀者想象的空間。


相關內容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德宗建中四年(),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寫的。

  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暗夜中聽著外面下個不停的淅淅瀝瀝的秋雨,益發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齋的空寂。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境氣氛不免要觸動遠宦者的歸思。韋應物家居長安,和滁州相隔兩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樓引領遙望,也會有云山阻隔、歸路迢遞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處了。故園的眇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一、二兩句,上句以設問起,下句出以慨嘆,言外自含無限低徊悵惘之情!胺健弊滞赋鰵w思正殷,為三、四高齋聞雁作勢。

  正當懷鄉之情不能自已的時候,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鄉而永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翩,觸緒萬端,更加難以為懷了。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對“聞雁”而引起的感觸不著一字,留給讀者自己去涵詠玩索!皻w思后乃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保ㄉ虻聺摗陡咴妱e裁》)

參考資料:沈德潛《高詩別裁》


相關內容韋應物   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古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335130.html

相關閱讀: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_全詩賞析
《出塞》譯文注釋_《出塞》點評_王昌齡的詩詞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譯文注釋_《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點評_杜甫的
《訴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譯文注釋_《訴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靜夜思 夜思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白古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