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唐詩人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賞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點。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普通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是的憂愁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心。名義看來寫得平直樸實,實際構思精致,情韻無窮,是一首言簡意深、回味無窮的抒懷佳作。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載)舊歷仲春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玄月唐軍光復長安,詩可能是該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示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第二句化用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錄: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單獨悶坐了良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固然也想委曲地依照風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連接天然,寫得清楚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到達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請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保ㄐ仙壅Z)正由于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想:造成“無人送酒來”的起因是什么呢?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本人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不泛泛地抽象地寫,而是特殊強調懷念、憐憫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個別,以“故園菊”代表全部故園長安,顯得形象赫然,詳細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喝酒的敘寫天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存在重陽節的節日特點,仍貼標題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能夠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為止,還顯得比擬平庸,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要害的最后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設想之辭。原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詩人別的不寫,只是假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聯合安史之亂跟長安被陷的時期特色,寫得新巧做作,實在形象,使讀者好像看到了一幅鮮亮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仍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象之辭已經沖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著詩人對飽經戰斗憂患的國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盼望。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樸素無華,然而寓巧于樸,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維和藝術境界呈現了一個奔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442.html
相關閱讀:暗黯淡淡紫,融融冶冶黃_全詩賞析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_全詩賞析
菊花
多麗?詠白菊原文_翻譯和賞析_李清照
《滿江紅?露?初英》譯文注釋_《滿江紅?露?初英》點評_吳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