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盛唐詩人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賞析
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聚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料想,吳剛也不是甘心砍樹,二心想回到世間來。歸去之心,居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芭睢,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里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方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涯,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征流浪無依的感情,杜甫空有歸心只惋惜無處還鄉的悲涼。“行地遠”指詩人本人當時處在偏僻的夔州。詩人借此表白了反對戰亂的思維。后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竭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懷念遠征的親人,祈愿平息戰斗,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幾乎”的意思!按藭r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晶瑩。詩采用了采取了反襯伎倆,在赫然的對比中,暴露了避亂生活中的憂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4699.html
相關閱讀: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_全詩賞析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辛棄疾
中秋節
中秋月原文_翻譯和賞析_晏殊古詩
《好事近?明月到今宵》譯文注釋_《好事近?明月到今宵》點評_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