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推門送青來_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山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出自宋代詩人的《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推門送青來。

賞析
首二句夸獎楊家庭院的幽靜。“茅檐”代指庭院!办o”即凈。怎么寫凈呢?人摒絕所有平泛的刻畫,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堪稱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節令,這對青苔的成長比之其他氣節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昏暗,老是生長在寂靜之處,較之其余雜草更難于打掃。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鋪直敘的形象因為適當的用字卻具備了異樣豐盛的表示力!盎尽笔峭ピ簝茸钊侨俗⒛繕司拔。由于種類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潔又不枯燥。
這幽靜環境令人沉醉,所以當詩人的眼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遙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義。詩人用擬人伎倆,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熱形象。彎彎的河流圍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白o”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齊,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排闥而入,貢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情感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普遍傳誦,重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融合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波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色明白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僅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穎、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仿佛伸手可及。尤其動聽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好像剛從遠方促來到,高興而熱鬧。所有這些都掌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跟充足的擬人化聯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整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會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做作,既經鍛煉又無斧鑿之痕,清爽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甚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別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安靜脫俗,樸素勤奮。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觀賞到它們的美,更覺得“一水”“兩山”的親熱;詩人設想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沉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顧,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天然風物的特點為基本,又與詳細的生涯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能上,三四兩句也堪作典范。詩人應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 辭手段,把山水描述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好之情,這就使原來不性命的山水存在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惡,活潑活躍。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詳細的動物,而是用植物的顏色來取代,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屋宇與山間隔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杉偃鐚懗砷_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贊不絕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601.html

相關閱讀: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_全詩賞析
《登池上樓》譯文注釋_《登池上樓》點評_謝靈運的詩詞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_全詩賞析
同賦山居七夕 李嶠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