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_全詩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描寫山的詩句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出自唐代詩人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程度靜,展示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布滿浪漫主義顏色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的地位逐漸變換、推移,逼真地表示出來,給人以空間感跟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活潑,寫出了氣概的博大,充足表白了人的萬丈激情,充斥了喜悅和高昂的豪情。
不僅因為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因為動態的描述而十分生動。大江誠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原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到,完整是得自舟行的實際休會。在峻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恍然大悟的心境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全部行程的地輿變化。
這首詩是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立,局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標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旅行!岸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高采烈,坐在船上沿途盡情欣賞巫山兩岸巍峨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遠景色逐漸變更,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寬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刻畫了船出三峽、度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風景:山逐步消散了,面前是無邊無際的低平的曠野。它比如用片子鏡頭攝下的一組運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勢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跑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好像流入荒涼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儲藏著詩人喜悅豁達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生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伎倆,從不同角度描寫長江的近景與前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安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崛起,變幻無限,結成了空中樓閣般的奇景。這恰是從荊門一帶遼闊平原的高空中和鎮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巧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遇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形成子虛烏有烘托江岸的廣闊,天空的高遠,藝術后果非常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涯在蜀中的人,首次出峽,見到寬大平原時的新穎感觸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觀賞荊門一帶景色的時候,面對那流經家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貫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厚的情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告別,他怎能不無窮迷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本人懷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流連忘返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密意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蜜意。詩以濃厚的悼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離別故鄉而不是送別友人,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以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別裁》),這并不是不情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作風雄壯,形象奇偉,設想綺麗!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真切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喜聞樂見的佳句。假如說優良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能夠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盛,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存在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ju/85606.html

相關閱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_全詩賞析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_全詩賞析
同賦山居七夕 李嶠
《登池上樓》譯文注釋_《登池上樓》點評_謝靈運的詩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