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震驚!中國至今仍存的多妻多夫習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奇聞異事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由于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等諸多因素,在我國的西藏、云南、廣西、貴州、新疆、四川等地的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婚俗,頑強的保留著與現代文明不太和諧而充滿原始女性文化色彩的身影。筆者現略舉幾例,試圖解開這一古老婚俗的神秘面紗。

  瀘沽湖、鮮水河的“走婚”習俗

  云南的瀘沽湖的走婚,眾所周知,無須贅述。距云南瀘沽湖數百公里的四川鮮水河大峽谷,生活著幾千扎壩人(藏族的一個支系)。他們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和雅江縣交界處的幾個山鄉里。一個村子的人不多,年輕人必須翻山越嶺去別的村寨走婚。那里的年輕人,有的在15歲時就開始走婚了。小伙子把他的女朋友叫做“嘎依”。

  在62歲的卓瑪拉姆家,她的4個孩子有兩個父親,其中大女兒一個父親,另一個父親屬于其余3個。他們當然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因為他們不時來探望自己的孩子;沒有人對此感到不適;女孩們已經習慣“不斷選擇”,她們的情人在夜晚悄悄來了,黎明時悄悄離開,如果她不再喜歡這個男孩,可以隨時更換。

  “走婚最大的好處是住在母親家,不分家,大家一起干,有種地的,有搞運輸的,有上山撿蟲草的。在我們這個大峽谷里,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來。”一個名叫白瑪澤仁的扎壩人如是說。

  在外人看來,這種古老的婚俗,當地人對婚姻一定很草率,其實不然。當地人走婚其實很純潔,因為它剔除了現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質和利益;無論是走婚的鮮水河還是瀘沽湖,有著各種血緣關系的大家庭都很穩定,沒有姻親的單系(母系)家庭確保了支系的代代繁衍。以致一些游客曾經帶著空前的“性幻想”來到瀘沽湖試圖走婚,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因為摩梭人拒絕外來“入侵者”。

  西藏的一夫多妻與一妻多夫婚俗

  滇藏沿線一些藏族村寨的婚俗令人驚訝--幾個兄弟娶一個女人。

  “我們家是祖傳幾個兄弟娶一個女人的。”當地村民格榮定珠說。家里的分工非常明確:弟弟負責放牧,他負責農田,妻子負責管理家務和內政。一個穩定的大家庭才能富起來;他們有兩個孩子,兄弟倆從來沒有考慮過哪個孩子是誰的;離婚?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

  48歲的白瑪朗措是4個兄弟的妻子,她已經是8個孩子的母親。她被問了一個讓她有點難為情的問題:兄弟4個,你最愛誰?她說:4個兄弟我都愛,愛一個不愛另一個不可能。那么,兄弟4個誰最出色?她的回答像外交官一樣老練:他們一個比一個出色。

  在西藏,一夫一妻制家庭占絕對優勢。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夫多妻與一婦多夫這種在我們眼里看來頗為特殊的家庭。

  西藏的一夫多妻與一婦多夫由來已久,可以說是古代群婚習俗的遺跡。在1951年前的舊西藏,有許多一夫多妻的貴族家庭,這主要是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因為通過婚姻貴族家庭可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可以鞏固自己的財產地位。這種家庭的妻子一般來說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土司或部落。也有一些平民實行一夫多妻。這種家庭一般是丈夫娶妻后又與妻妹同居,形成了事實上的夫妻關系。在這種家庭中,姊妹共夫,她們的地位是平等的,無妻妾之分,無貴賤之分。

  與一夫多妻相對應,還有許多一妻多夫的家庭。這種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極少數是朋友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后來又與弟弟同居。這種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也是被人們認同的,并不會引起非議。

  多妻多夫婚俗與當地特殊的地理、經濟、宗教、文化因素密切相關

  一妻多夫的形成與地理條件有關,這里處于橫斷山脈區域,到處是高山峽谷;河谷氣溫高,適合耕作,山間或山頂是草場,只能放牧。這是中國最特殊的區域之一:半農半牧區,這決定了一個男人對農、牧不能兼顧,一妻多夫家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決這個矛盾。

  大峽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這是節約資源也是創造財富的最好的方式。同時,這一帶仍然處于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女性文化帶,有強大的女性文化傳統,一妻多夫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消亡,它在一些特殊的橫斷山區頑強地延續下來。

  無論走婚還是一妻多夫,都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內部循環和平衡。它們維系了一個大家庭,避免了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盡管在中國內地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橫斷山區部分藏族群眾世代相襲的走婚和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也得到應有尊重。當地政府沒有計劃要'拆散'這些家庭。

  多妻多夫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

  不論是一夫多妻還是一妻多夫,這一古老的婚姻形式得以流傳,主要是因為經濟的原因。

  在昌都地區,一些地方的人們為維護“帕措”宗族制,鼓勵一夫多妻。因為“帕措”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宗族勢力,所以人們就特別看重生男,這關系到“帕措”勢力的擴大。只有“帕措”勢力擴大,才避免本“帕措”財產的流失。于是丈夫們拼命讓妻子生男孩,娶一個妻子生不出男孩,就再娶一個,于是形成了一夫多妻家庭。最多的有6個妻子。

  由于這樣的生育目的,這里的女人只是男人生兒育女的工具,沒有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而相對于生女孩的婦女而言,生男孩才能使自己抬得起頭。這一點,有些像一些地方的漢民族。

  而一妻多夫制的存在同樣也因為經濟的原因。在1951年前的舊西藏,征收賦稅或支差都是以戶計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既可以避免了財產的分散,又可以減輕家庭的負擔,于是有些地方的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幾個兄弟不分家共娶一妻,這種家庭為理想家庭;同時,一個女人能嫁給兄弟幾人,這個女人也必是賢惠的女人。

  這種流傳已久的婚姻形式持續至今。在察雅縣牧區,這種一妻多夫的家庭占到了較高的比例。與之相應,一夫一妻家庭比例少得多,與一妻多夫家庭相比,他們的經濟情況要窘迫得多,因為一夫一妻家庭勞力少,子女人數卻不比一妻多夫家庭少。這種客觀存在的現實事實上起到了鼓勵一妻多夫家庭存在的作用。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不僅西藏的藏民族中有,西藏的其他民族中也有,比如門巴族、珞巴族;不僅拉薩及附近地區有,而且西藏各地都有,但主要集中在喜瑪拉雅山脈周邊地區。簡單地認為這種流傳已久的婚姻形式是古老群婚制的遺跡肯定是不夠的,應該說,這是長期以來西藏自然地理環境和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

  多妻多夫習俗與群婚制度的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有些地方的少數民族的這種特殊的婚俗,與亞馬孫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的群婚制度有著顯著的不同。

  前者是與現代文明共存的一種特殊婚俗,他們完全享受現代文明的成果,接受現代文明,在保留自己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的同時,接納和認同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后者是在一種與現代文明幾乎完全隔絕的狀態下過著極為原始的生活。

  亞馬遜部落成員之間沒有嚴格的親族關系,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是這個沒有戰爭意識的共同體的家庭關系的基礎,社會凝聚力的基礎。在他們中沒有首領,沒有權威,不需要等級組織,需求就是法律。

  盡管他們和環境、和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他們不分男女老少,都赤身裸體,如果你穿著衣服站在他們中間,倒覺得尷尬。他們的生活遠離自石器時代以來的文明,他們對現代文明一無所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6737.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