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的由來】
在中國,關于“盂蘭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分別是佛教方面和道教方面的起源。
在佛教方面,“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親居然身墮地獄,轉生為餓鬼(六道中的“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煙,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非常難過,于是前往地獄探視,只見地獄一派凄慘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經歷萬次生、萬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劍樹,或者被鐵犁耕舌,或者遭汁銅灌口,或者要吞熱鐵火丸,或者手抱銅柱,身體焦糊。還有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施展神通,用缽盛了飯食去喂母親,母親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罰她飯食未等入口,即化為火炭,無法進食。見此慘狀,目連悲號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訴目連,他母親的罪孽實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須聯合眾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還說:“十方眾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來活動,你要救母出厄難,必須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成就殊勝功德。這樣,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福樂百年。”
目連聽佛陀說后,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后,其母果然當天就脫離餓鬼之苦,離開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接連鋪設49天道場后,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
目連很感激佛陀,四處贊嘆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的由來。
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報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而在道家方面,道家全年的勝會分開三次舉行。在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最后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在上元當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后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雖然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相傳七月初一“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關鬼門關”在這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人世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儀,以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盂蘭節的主要活動】
盂蘭節的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在唐家七月十四日開始,盂蘭醮設天師壇,有醮首、醮信、鎖榜、總理、副總理等職,另有值理十多人,醮壇中央掛著三幅神像作神臺,兩旁掛地獄閻王殿圖六張,案臺擺放三個小神像及香案燭臺、生果、齋飯等,另備有紙衣、紙馬、紙錢等。十四日上午由“喃巫佬”(即巫師)主持起壇,起壇后先拜“幡稈”、井公、社公等。所謂“幡稈”,就是用長竹樹立吊下10個燈籠,每個燈籠分別寫著:“中、元、一、品、清、虛、消、災、大、帝”10個大宇。燒衣時,點起幡稈燈籠,據說這時陰鬼就會向燈籠處奔來領取食物、金銀衣紙。晚上進行施幽,6時計,由身著黑袍的喃巫佬,手執銅鈴,走向山邊田塋等僻靜地請鬼,約1小時后,請鬼完畢,開始施祭無主孤魂野鬼,巫師念咒后,便將施幽包拋向他處,最后讀地榜。在建醮兩天內,村民都在家門掛上寫著“盂蘭建醮”字樣的紙扎燈籠。十五日晚,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燒紙衣祭鬼。盂蘭醮結束后,總理等負責人就會集中研究下年建醮的設想及選定負責人,并公布本年盂蘭盛會的收支情況。
在盂蘭勝會中主要有幾種儀式,包括:破地獄、招魂、散花解結及修懺等。
破地獄
即越過地獄,到枉死城拯救那些因意外死亡的亡魂。道教稱為叩關是由佛教相傳而來。道教徒隨俗,稱之為“破地獄”當中設有座位安放亡魂,俗稱“開位”。然后在三清壇外設壇,由二三十人誦經,稱為招魂使亡魂接受功德。于舊歷二十三、二十四日進行。
超度亡魂
為所有無主孤魂,以至有親人或后代在世的亡魂超度。由三清(即原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為主宰。祭壇的布置:在三清前有五老,即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分五張抬布置,稱為悔花壇。
散花
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開, 再而凋謝。去比喻人生有盛衰,主要對象為勸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靈安息。其程序為念經加上散花。
修懺
目的主要是為先人祈福和赦罪,稱為懺科。懺的類別是有很多的,但大部分都巴經失傳了,現在遺留下來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三元滅罪水懺”意義是為先人赦罪;
2.“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福;
3.“呂祖無極寶懺”(呂祖是指呂洞賓),是同時為生人死人的。
還有“玉皇錫福寶懺”、“圣帝保安懺”等都較常見。除了“懺科”之外,還有一種叫“朝科”,是對先人的一種敬禮儀式。它分開早、午及晚朝。早朝在凌晨開始至天亮;午朝在日間;晚朝就在入夜之后。
在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在接受功德之馀,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
香港盂蘭節活動:
鬼門關
相傳農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燒街衣
「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撒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盂蘭節忌諱
鬼門關的開放,在過去,影響了不少社會運作。某些行業的人,因為畏懼鬼魂作祟,在七月?會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這個月?忌諱開工動土;造船的,忌諱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諱商店開幕;嫁娶訂盟的,忌諱娶得鬼妻;出外行的,忌諱行近水邊,怕成為落水鬼的替身等。
盂蘭節神功戲
在較大型的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魂在接受功德之馀,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而劇種通常是廣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3887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