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頭部的武將石雕。
數十處墓穴被盜掘
10月26日,記者來到阿城區松峰山鎮三清屯,由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的老戶張云亭帶領,走進海拔800余米的老母頂子山。從山腳下向上爬了半小時左右,記者依老張指引在茂密松林里發現了一尊“石人”,身長近2米,頭顱缺失,雖然長滿青苔但雕刻輪廓仍十分清晰,身著朝服、懷抱笏板,具有典型的古代文臣造型。距此不到百米,另一尊石人身披鎧甲、手拄長劍,武將造型栩栩如生。距此不遠,還有另一尊石人、一尊石羊和兩處龜趺。龜趺石碑不知去向,龜首也遭到損壞,但其四爪和背甲仍清晰可辨。
在上山途中可以發現,山坡上幾乎遍布著各種人工挖掘的坑,大多4、5平方米,深2米左右,附近散落著一些明顯有雕鑿痕跡的石板、石塊。老張透露,這些洞都是來此“刨東西”的人所挖,至少有三、四十處。在一個坑邊,兩個接近1米見方的正方形石盒,頂蓋被砸碎,其中空無一物。老張說,這都是陪葬用的,下葬時不可能是空的。而不遠處一個坑旁的泥土仍呈黑色,老張說,這個坑挖掘的時間肯定不超過兩周。
在半山往上的一處緩坡,記者依老張所指找到一處明顯的大坑,棺蓋斜放在旁邊,雕刻精細、板面平整,下有“卡槽”,它是用來固定棺蓋的。石棺目測長2米左右,寬約1米,其中沒有遺骸或其他物品。
如何保護千年遺址
韓所長表示,關于“和陵”遺址的保護一直令人擔憂。進行系統保護首先需要進行專業的歷史考察挖掘,但這種考察需要專業資質、設備和專家的考古隊進行,考察經費動輒數百萬元。由于未進行考察,古墓的精確位置并未確定,根據判斷基本確定陵墓內有陪葬物等文物,但其具體情況當前也不得而知。
在此情況下,文保部門對遺址的保護也僅能維持在“初步保護”的水平———在老母頂子山下設立保護碑和保護牌,雇傭文物保護員,每年從事業經費中撥出幾千元用于相關支出。韓所長坦言,文保部門也曾接到過文保員和村民提供的盜墓線索,但因消息滯后,公安部門也很難及時制止。
市金源文化研究所專家表示,“和陵”作為我市范圍內最重要的大金國皇家墓園遺址,是冰城千年金源之都的重要遺存和印證,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對于其遭受的嚴重破壞,文化保護部門應馬上進行調查,否則遺址不斷損壞,對我市文物歷史研究和城市文化傳承都將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在阿城區松峰山鎮老母頂子山,看似原始、自然的茂密松柏和厚厚落葉間,近千年來沉睡著一段意義重大且鮮為人知的歷史———據《金史》準確記載,這里曾是大金國太祖完顏阿骨打和太宗完顏吳乞買二帝的“和陵”之所在,也是當前我市金源歷史的“標志性”遺跡之一,已被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記者親赴老母頂子山采訪發現,這片重要的金源歷史遺址長年屢次遭到盜掘破壞,已是盜坑遍野、古物被毀。文保人員表示,考古挖掘資金動輒百萬,遺址近年來也只維持著“初步保護”。金源專家則擔心,持續遭受破壞的千年遺址,如再得不到專項考察和保護,將成為我市歷史文化的重大損失。
盜墓借助高科技手段
三清屯的村民們講,該地古墓不少,背靠老母頂子山、面對阿什河、前有松峰山,位置極佳。屯子里幾十年前就發現過“好東西”———種地翻出過雕有“龍鳳戲珠”圖案的金鏡,山里挖出過“方邊兒馬蹄鐵”,還曾一次出土幾千枚遼金、北宋時期的大錢。因為有皇陵、有古墓,所以盜墓者也如影隨形。村民們告訴記者,從幾十年前至今,一直都人有到此“刨東西”,他們經常遇到這些人。
村民們透露,這些盜墓人很“專業”:早年是用前面有鐵圈的“探雷器”尋地底下的金屬,近年則用上了帶兩根天線、能“衛星定位”的GPS;一行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有的上一次山就住幾天幾夜,他們還自帶著獵槍和刀,村民們見此既不敢管也不敢問。
據阿城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韓鋒介紹,文保部門對“和陵”遺址情況早有記錄和掌握,盜掘情況長期存在,破壞嚴重。近年電視鑒寶節目增多,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普遍提高,陵墓遺址的盜掘情況也有愈演愈烈之勢。2007年全國第三批文物普查時,文保人員對遺址區域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踏查,當時發現了古墓被掘、石棺“見天”的情況,并發現大量坑洞,經考證確認均為盜掘形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451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