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氏馬
中文名稱: 埃氏馬
拉丁文名: Equus eisenmannae
生存年代: 早更新世 240-250萬年前
生物學分類: 奇蹄目
主要化石產地: 中國甘肅
體彤持征: 身民27~3.0米,身高1.8米
食 性: 植食性
釋 義: 埃森曼的馬
雨足足下了一夜,直到清晨才結束,大草原籠罩在一層濃霧中。山坡上, 群埃氏馬擠在一起,互相吸取著同伴身上的熱量。幾匹小馬被雨水淋了一夜,正躲在母馬肚皮下瑟瑟發抖,成年馬則焦躁不安地擺動著耳朵。
大草原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雨水,過多的水會把這里變成柔軟的稀泥地, 而泥水會讓埃氏馬腿上糊滿泥巴,影響它們的奔跑速度甚至讓其摔倒,這對于 體重幾百千克的它們來說會是不小的傷害。正因為如此,它們不得不走到較高 的坡地上躲避雨水。這時大陽微微露了一下頭,再次被裹進云里,天空還是沒 有放晴。幾聲微雷響過,冰冷的雨水又開始落下……
人類最初馴養歐洲野馬時,
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實際上拯救了一類瀕臨滅絕的動物。歐洲野馬其實是真馬家族的最后代表之 一,而曾經廣泛分布在南北美洲、
亞歐大陸和非洲的各種真馬大多已在更新世滅絕。
真馬是一個很籠統的稱呼,它包括了地質史上所有長著一個腳趾的馬,如 普氏野馬、藏野驢、普通斑馬等。它們是馬科動物中最進步和年輕的一類,有 觀點認為從晚丨1新世到早更新世期間,全球氣候更加趨于干冷,這使許多地方 的森林被草原取代,這種變化可能促進了生存在草原上的真馬的發展。
最早的真馬出現在約350萬年前的北美洲,并在約250萬年前通過白令陸橋 進入舊大陸,并在東亞地區逐漸演化成為埃氏馬。在根據對lit界各地化石真馬 的對比后,人們才發現原來埃氏馬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真馬。
埃氏馬主要生活在距今約250萬至240萬年前的中國甘肅等地,成年馬比現 代的家馬和蒙古野馬高大得多。雖然它們身材龐大,但卻并不笨重。細長的肢 骨和較窄的蹄子顯示埃氏馬是一種很適應草原生活并且是非常靈敏的一種馬。
龐大的身軀決定了埃氏馬需要很多的能量,它們一天之內肯定會把大量的 時間花費在尋找和咀嚼食物上。有趣的是,拉咬的面部使它們吃草時能將眼睛 保持在草叢頂部的上方,從而觀察到四周的危險,堪稱一舉兩得。
從身體結構上看,埃氏馬可能是北美早期真馬——簡齒馬的后代。埃氏馬 滅絕后約50萬年,更多真馬家族的成員涌現出來并迅速擴散,成為數量眾多的 一類食草動物。直到更新世結束,世界各地的野馬才陸續消亡,至今就連最后 的普氏野馬也沒有真正野生的了。
雖然埃氏馬有極強的適應性,但它們還是滅絕了。一如其他真馬的滅絕, 人們至今仍找不到準確原因。不過根據 一般規律,體形巨大的動物?要大量的 食物與生存空間,而當生存環境發生變 化時,它們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總會昏 當其沖遭到打擊。就這樣,這世界第一 大馬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匆匆而過,只 留下巨大的骸骨供后人憑吊。
埃氏馬長約2.7-3米,高約1.8米,體型較現今的馬及普氏野馬都要大。它們的肢骨較長,而蹄亦較窄,可見它們非常靈活。它們的面部較長,可達73厘米長,可以容納更大的齒列,來吃難以消化的硬草。在吃草時眼睛仍可以保持在草叢的上方,監視掠食者的侵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682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