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科學家曝驚人言論:人類是火星人后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ufo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學家曝驚人言論:人類是火星人后裔。好奇號在火星發現了大量火星生命存在的證據,科學家推測,早期的火星或許和地球一樣是一顆充滿生命的星球,而地球的生命種子,或許是由火星帶來的,地球生命是火星人的后裔。

  地質生物學家Kirschvink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辦公室內掛著一幅黑白的隕石照片。放射性測定結果表明,這塊石頭形成于40億年前。那時火星還是個溫暖濕潤的地方。在一次隕石撞擊事件中,它從火星表面飛濺而起,在太空中游蕩。1600萬年前,它到達地球。

  這塊石頭落在了南極冰蓋上,直到1984年才被人發現,并命名為ALH84001。科學家對封存在巖石小孔內的氣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它來自火星。依據是這些氣體的化學特征符合1970年代水手號探測器的火星大氣探測結果。

  不僅如此,ALH84001身上似乎還有生命的遺跡。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不僅意味著火星上存在過生命,而且它們已經飛越浩瀚的太空,來到了地球。Kirshvink認為,生命在太陽系內出現了不止一次——而且并非起源于地球。“我認為,40億年前火星上就已經有了細菌,”他說。

  這就意味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火星微生物的后代。

  但是對Chris McKay來說,這樣的結果會有點兒令人失望。“我的工作是尋找其他世界的生命,”McKay說,他是加州山景城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的行星科學家。“而且不單是要尋找外星生命,還要尋找所謂的生命‘第二起源’。”

  McKay說這兩者間有本質的區別。假如我們在太陽系內的其他地方發現了生命,而它們的生化結構——如DNA或常見蛋白質——和我們的相似,那我們仍然無法判斷宇宙中是否充滿著生命。因為火星有可能會被地球生命污染,反之亦然。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誰被誰感染,兩者都是幸運的,都是荒蕪宇宙中的特例。

  但是假如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第二個起源,那它就是宇宙充滿了生命的有力證據。“一個起源和兩個起源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McKay說。

  能夠說明ALH84001內含生命遺跡的線索有四條。最上鏡的是巖石內存在的微型管狀結構,這些結構類似于地球細菌細胞結構的化石。另外科學家還從中檢測出了通常屬于生物活動副產品的礦物質蹤跡,以及地球微生物產生的有機物球體。第四條證據最讓Kirschvin感到興奮——隕石內存在著微小的磁鐵晶體,也就是所謂的“磁小體”。地球上的細菌把它們當作是感知磁場的工具。

  在這四條線索的鼓舞下,NASA于1996年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并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論文。克林頓總統也曾稱贊這項研究。“假如這個發現被確認,那么毫無疑問將成為人類對宇宙中那些科學未知的領域最令人震驚的感悟之一,”他說。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行星科學家和物理學家紛紛要求NASA提供巖石樣本,以便他們確認這個發現。

  多年以后,大多數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證據不充分,至少不能成為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確證。通過大量實驗,人們發現這些所謂的“細菌化石”、礦物質和有機物都可以通過自然方式產生,而未必是生物學方式。

  然而Kirschvink卻堅信,磁鐵晶體這條線索是個例外。1996年時,他也曾收到過隕石樣本,隨后便從中發現了數百個磁鐵晶體。在用電子顯微鏡對這些直徑只有數十億分之一米的晶體掃描后——他們發現其中的27%與地球細菌所產生的晶體幾乎完全一致。

  他們于2000年發表了這一成果,Kirschvink說,還沒有哪種非生物機制能夠產生這些磁小體。“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什么?生物。”

  假如火星是生母,那地球就是養母。

  Kirschvink在他的辦公室電腦屏幕上拉出了幾張磁小體照片;它們看起來像是極其微小的球體。他說,在地球細菌身上發現的磁小體和火星隕石內的磁小體在兩個方面極其相似:外形和純度。磁小體是由磁鐵晶體構成的,是一種常見的磁性礦物質。自然形成的磁鐵晶體外形是八面體。但是在細菌體內,它們是長球狀,這樣的外形能夠強化磁性,成為細菌的“指南針”。

  磁小體的晶體純度比普通磁鐵高。“磁鐵是礦物質‘垃圾收納袋’,”Kirschvink說。“因為有磁性,因此它們體內會堆積起很多污染物。但晶體是純凈的,”他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照片說。“我們還從未在生物學范疇之外見到過這類東西。”NASA學者1996年發布的四條線索中,只有磁小體還未被證偽,他說。“根本沒有。人們大多已經厭倦,但是我還從未見過非生物學機制能夠產生具有這種特點的晶體——一個都沒有。”

  Kirschvink的許多同事不怎么同意他的看法。McKay說,細菌產生的磁小體通常會形成長鏈,就象珍珠項鏈一樣,而不是單個的晶體。“假如磁小體是排成項鏈狀的,那不僅是Joe,所有人都會被說服。假如Joe在隕石內發現了這個,那我就會說‘確實是這樣!’”成串磁小體是否就可以證明火星上曾經有生命?“可以,”McKay說。“但是單個晶體不能。”

  佛羅里達蓋恩斯維爾應用分子演化基金會主任、生化學家Steven Benner同意McKay的說法,但是認為Kirschvink并沒有失敗。“Joe擁有一個少數派觀點,”他說。“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說。我不認為隕石內存在火星生命的可能性已經完全被排除。我認為Joe手中有的是隕石內存在生命遺跡的最有力樣本。”

  Kirschvink對質疑已經習以為常,他知道必須找到磁小體長鏈來說服他的同事。問題在于,他說,要想從堅硬的火星隕石里分離出磁小體,而同時又不破壞它,是件極為困難的事。唯一能用的精密切割工具是所謂的“離子銑削機”,它能夠向隕石發射原子束,把磁小體周圍的物質切割開來。這樣就能夠揭示這些晶體是單個的,還是附著在深入巖石內部的長鏈上的。Kirschvink打算在日本研究人員的協助下對石頭進行解剖研究。

  隕石ALH84001的年齡比最早出現的地球生命還要大。因此假如Kirschvink的猜想沒錯,那么就意味著在地球生命出現之前,火星上就已經有了生命。雖然今天的火星十分寒冷干燥,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但在40億年前,那里卻是溫暖濕潤的。NASA的火星車現在正在火星表面行進,它們已經發現火星遠古時期曾經存在過湖泊和河床,這表明火星曾一度被淺海覆蓋,大氣也比今天濃厚得多。

  盡管許多科學家認為,水是生命最重要的成份,但是地球上的水曾經一度過于豐富。“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早期地球曾被水完全覆蓋,”Kirschvink說。沒有陸地,形成生命的基本化學原料就難以產生。“原因很簡單……例如要把兩個氨基酸連接成蛋白質,就必須排除水的影響。”氨基酸分子泡在海里是沒有辦法結合在一起的。生命也需要陸地——具體地說,是灘涂——才能夠啟程。遠古地球可能一點兒陸地都沒有,但是火星卻有。

  “我們討論的是一個40億年前的世界,所以這一切還有爭議,”Kirschvink說。“但是很明顯,火星南半球有高地,同時也極有可能存在一個北極海床。假如我們同時考慮火山、降雨和河流——那么生命就可能會在那些地方產生,而且會非常繁盛。”這個在Kirschvink看來極有可能出現過的場景意義非凡:生命起源于火星,在隕石的傳播下,擴散到了地球。隨后我們——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得以出現。我們都是火星微生物的后代。按照Kirschvink的觀點,我們無需在其他世界尋找外星人——而只要照一下鏡子。“我真的認為我們是火星人,”他說。在Kirschvink看來,火星上的生命并非是McKay致力于尋找的所謂“第二起源”。

  雖然一個多世紀以來,有不少人認為地球生命的種子是彗星或隕石帶來的,但在科學家那里,這仍是一種少數派觀點。大部分科學家都還沒有準備好接受地球生命擁有火星血統這樣的想法;鹦蔷嗟厍蛑辽儆3000萬英里——無論對人類,還是對微生物來說,都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旅程。但是從火星表面飛濺而起的石頭到達地球可能只需六個月。細菌有驚人的耐受力,躲藏在巖石內的細菌能夠活著到達地球。國際空間站艙外的細菌孢子,在完全暴露在真空和致命宇宙輻射的條件下能夠存活18個月。最近瑞士學者通過實驗又發現,火箭殼體外的細菌DNA,在經受重入大氣層的灼燒后仍然具有活性。

  他們必須挖得很深才行,但是我認為發現外星生命的機率高于50%

  假如火星細菌在數十億年前到達地球,就會掉進一鍋營養濃湯——海洋里。那里充滿了溶解的二氧化碳、鐵和磷。雖然在一個徹底的水世界里生命可能難以成形,但是它們一旦已經在某些較為干燥的地方出現,那么在地球的海洋里就可以生長得非常繁盛。而且新來的火星生命沒有競爭對手。“生命所需的一切都已備好,”Kirschvink說。“然后:啪!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落了下來,那里面隱藏著細菌的孢子。繁殖是呈指數級的,因此只要有一個能夠自我復制的細菌到達,它就會接管一切。”

  那么火星呢?為什么生命起源于那里,那里卻沒有變成另一個地球,沒有形成一個遍布多樣植物和動物的生態系統?為什么火星上的遠古河流和海洋消失了?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火星的體積;鹦翘,以致于無法長久地維持生命。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引力不到地球的一半,因此留不住大氣。對生命來說必不可少的大氣注定會在太空中慢慢流失。失去了大氣的火星逐漸變成了一個寒冷而荒蕪的世界。

  “假如火星是生母,那地球就是養母,”Kirschvink說。他認為,生命的起源有一個悲劇性因素。使火星成為理想生命誕生地的條件之一是它較小的體積,較小的體積能夠讓火星從原始熔融狀態中快速冷卻,因此生命能夠更早啟程——但與此同時,較小的體積也意味著生物無法在那里持久繁盛。“我們的太陽系可能具有某種特殊性,它既有火星那樣能夠產生生命,并把它們傳播出去的生母,也需要有地球那樣與之相鄰,能夠領養她孩子的養母。而火星卻注定會很快死去。”

  當Kirschvink在地球上搜尋ALH84001磁小體的同時,其他科學家也打算去火星做同樣的事。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制定了一個計劃,想要從火星表面獲取巖石樣本,并把它們帶回地球。雖然這個任務還沒有時間表,目前也還沒有獲得資助,但McKay說,假如火星上曾經存在細菌,那么它們的化石就會留在那里,等著我們去發現。“磁小體是極好的目標,”他說。“它們相當于細菌的骨骼。”

  還有人認為,在未來的任務中,我們有機會發現更多;鹦巧系纳赡苋匀恍掖嬷,只是它們深藏在地底,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生化學家Gaetan Borgonie這樣說。這些有機體可能和地球地底深處的生命很像,而人類對它們還知之甚少。

  Borgonie從2008年末開始領導著一個小組,他們在南非的一個金礦里發現了一種蠕蟲。這種新的蠕蟲生活在地底2英里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生活得最深的陸生生物。研究人員給它起名為魔鬼蠕蟲(Halicephalobus mephisto),意取浮士德傳說中的魔鬼。雖然這些蠕蟲的長度不過半毫米,但是比那些生活在同樣深度的細菌要復雜龐大得多。這些蠕蟲被某些新聞報道稱為“地獄蠕蟲”,它們靠吃細菌生存,而作為食物的細菌賴以生存的是巖石內的礦物質。

  這些發現對科學家的外星生命搜尋工作具有指導意義。許多地球生命都很微小,默默無聞,生活在地底深處,火星上可能也是一樣。“假如生命源自那里,那動物和植物可能會有30至40億年的時間來演化,它們可能現在仍然在那里。生命總會找到辦法。總是這樣,”Borgonie說。“假如NASA和ESA開始在火星上發掘生命,他們必須挖得很深才行,但是我認為發現外星生命的機率高于50%。”

  他在頭頂揮舞著雙手,模仿著這些冰噴泉的噴發。“這就像是個免費的樣本,來拿點兒吧!”

  Kirschvink對此也有同感。筆者以“火星人對火星人”的方式向他發問:假如今天生命仍然在火星上存在,那它們會在哪里?他明確表示,它們不太可能在火星表面。“氣壓太低,水都沸騰了。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幾乎終年低于冰點。但是我們知道,生命一旦開始演化,就能夠向極端環境遷移。在地球上。它們既能夠入地,也能夠上天。它們沒有辦法在那樣的環境里產生,卻能夠遷移到這樣的環境里。假如火星上能夠產生生命,那它們很可能已經遷移到了其他環境里,并且在那里艱難地生存下來。”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相同。Steve Mojzsis是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他認為我們缺乏能夠表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明顯跡象,因此生命可能從未在那里存在過。“地球上生命無處不在,從最干旱的荒漠,到最寒冷的冰川;從最高的山脈,到最深的地底——它們擴散在整個行星上;我們的行星擁有一個生物活動外殼。而火星呢?卻沒有任何跡象。我們向火星派遣了龐大的探測器艦隊——與1950年代恐怖電影里所描述的恰好相反——但是我們卻一無所獲。”

  “挖地三尺”是個好方法。McKay正在推動一項在火星地底尋找生命的計劃,想在火星北極的凍土上鉆一個大約1米深的洞。這個計劃名為“生命破冰”,假如獲得NASA的同意,探測器將于2018年發射。McKay原本想鉆10米深,這樣就能夠到達地表以下不受太陽輻射影響的地方。但是在探測器上裝一個30英尺長的鉆頭讓預算超支了。

  雖然可以把鉆頭拆解后裝在探測器上,再在火星上重新組裝——但這也行不通,因為當前還沒有一種機器人能夠如此靈巧。因此McKay和他的小組只能把鉆頭的長度縮短到1米,它能夠在探測器著陸后旋轉著鉆入火星地表較淺的地方。

  McKay在南極對“生命破冰”組件進行了測試。其中一種原型能夠在大約一個小時內鉆入3英尺深的凍土。開發完成后,“生命破冰”每鉆2英寸就會用刷子收集樣本,然后送入分析儀,尋找酶等生命跡象——甚或是任何完整的、活著的生命。

  假如在火星上發現了生命,那么它和地球生命的關系要通過基因分析來確定。分析結果既可能支持Kirschvinkr的生命起源火星說,也可能符合McKay的火星“第二起源”說。但即便火星并非“第二起源”,在宇宙的不同地方,生命能夠獨自產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它們可能存在于幾光年外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的數以百計的系外行星上,也可能存在于我們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上。

  在McKay的愿望清單上,土衛二(Enceladus)被排在了榜首。它數英里的冰蓋下隱藏著一個海洋,同時擁有一百多個間歇噴泉,能夠向太空噴出數百英里高的冰。假如土衛二的海洋里存在生命,那么這些冰噴泉可能會透露出與它們有關的化學線索。McKay在描述這個衛星的羽狀噴出物時,無法掩飾心中的熱情:他在頭頂揮舞著雙手,模仿著這些冰噴泉的噴發。“這就像是個免費的樣本,來拿一點兒吧!”他說。

  McKay已經和日本研究人員會面,商討進行土衛二聯合探測。他希望NASA和日本能夠向土衛二的冰噴泉發射探測器。穿越噴泉時,覆蓋著粘性凝膠的機械手能夠收集噴出物,隨后探測器會把樣本帶回地球。同樣的技術曾在2006年用過,當時用來獲取的是彗尾物質,因此并不存在新的技術障礙。由于土星距我們比火星要遠十倍以上,因此土衛二和地球生命共享同一生命起源可能性較小,而且也會提升McKay在這個遙遠海洋深處發現第二個生命起源的概率。

  即便事實證明火星和土衛二,以及我們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上都沒有生命,宇宙中仍然存在著大量對生命友好的行星。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經記錄了1000多個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的行星,而據天文學家估計,僅我們銀河系內就可能擁有400億個與地球類似的世界。假如那里有生命,那么由于和我們距離極遠,存在生命的“第二起源”將會是確鑿無疑的。如此眾多的宇宙家園,怎么可能都沒有生命?正如一個多世紀前,蘇格蘭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所說,“假如它們都不適宜居住,那實在是太浪費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44185.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