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東方金字塔:神秘的西夏王陵北斗七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史前文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西夏王陵——東方金字塔

  歷史上,西夏曾與宋、遼鼎足而立,號稱“宋代三國”。然而,成吉思汗的鐵騎最終使西夏王國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其燦爛文明,也湮沒于大火之中,只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臺,仍然默默矗立,展示著西夏王朝曾經的輝煌

  西夏文化,是寧夏地域文化的亮點。探尋西夏文化,自然要到西夏王陵。進入陵區之后,藍天之下,一座座兀然獨立的塔形黃土堆忽然躍入視線時,就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其神秘的氛圍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歷史迷城,每座陵園,都纏繞著解不開的問號。

  帝陵墓主之謎

  公元1038年,黨項人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建都稱帝,建立大夏王朝,西夏語為“大白高國”,即后人所稱“西夏”。西夏的疆域,曾經“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南部的廣大地區。西夏曾與宋、遼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居其一”。1227年,西夏為蒙古大軍所滅。

  西夏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經歷10代皇帝,其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陵墓所在地即為西夏王陵,位于銀川西郊的賀蘭山東麓地帶,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


  陵區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帝陵和陪葬墓群以“頭枕青山,腳蹬黃河”之勢分布,每座陵墓高大而又孑然獨立。奇怪的是,帝陵只發現了9座。事實上,李元昊稱帝建國后,曾經追封其祖父和父親為帝,所以西夏有12位名義上的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沒有陵墓之外,西夏王陵區當有11座帝陵,但目前僅發現9座,缺少的兩座是已被夷為平地?還是有兩位皇帝根本就沒葬在陵區?不得而知。

  陵區里,9座帝陵組成了一個北斗七星圖案,200多座陪葬墓則按星象布局排列,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這9座帝陵,除了少數幾座可以確定墓主身份外,大多是根據陵墓的位置、形制、規模,和同時代的宋陵比較后而推測出來的。

  走在已開發的陵區中,不經意間腳下就會出現一塊綠琉璃瓦碎片,西夏博物館館長馬升林撿起一塊琉璃瓦片,對來自五自治區媒體聯動采訪團的記者們說:“這是陵塔上的瓦片,原來黃土堆上是有宏偉的建筑的,可惜已經毀于戰火。”記者隨手撿了一塊細看,擦去黃土,陽光下那一抹綠釉,依然光彩奪目。沉甸甸的瓦片,比任何一份考古解說資料都要厚重。

  據馬升林介紹,西夏陵區的地表,遺存了大量的獸面紋、花卉紋瓦當,綠琉璃瓦,花紋磚等,以及精工制作的石雕欄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筑物件,據此專家考證,陵園的建筑曾經都是高大的傳統大屋頂建筑,規模宏偉,莊嚴肅穆,可惜都在蒙古大軍的鐵蹄和大火中消失了。

西夏文殘頁

探究神秘的西夏王陵

  倍受海內外關注的西夏陵3號陵園地面建筑遺跡考古發掘,日前又獲重大發現:整座陵園建筑形制是以塔為中心進行布局的,陵園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西夏陵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掀開了。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位于賀蘭山中段東麓,距寧夏銀川市城區(西夏都城興慶府)35公里。陵區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10公里,總面積近50平方公里,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約250座陪葬墓。西夏王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是從70年代初開始的,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對5、6、7號陵和3號陵,以及一些陪葬墓進行了局部發掘。

  這次歷時兩年的考古是以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為首的專家組,與寧夏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進行的。范圍是西夏王陵3號陵地面建筑遺跡,包括月城和陵城。這次發掘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揭露面積3萬多平方米。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考古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大量的磚、瓦,以及飾以獸面紋的滴水瓦當,還有形象逼真的套獸、脊獸等。其中,以最近在陵城南門、獻殿出土的、用于建筑裝飾的綠琉璃“妙音鳥”(佛經上稱為迦陵頻伽)最為重要,其數量之大,外型之完美,實屬罕見,神態更是栩栩如生。

  在現場指導發掘工作的中國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忠義告訴記者,這次考古通過對月城、陵城以及獻殿、陵塔(過去稱陵臺)等遺跡的發掘,基本搞清了陵園的建筑形制。

  出土遺跡及文物表明,陵城內建筑從南門、獻殿、墓、到陵塔都呈列在由南向北的一條線上,略向西北偏。陵城4個角由群塔組成,其中南邊兩個城墻角各5座塔形建筑,北邊兩個城墻角各7座塔形建筑,4座城門兩側各3座塔形建筑,整個塔形建筑高低錯落,襯托底部直徑約34米的中心陵塔。陵塔為一座圓形密檐塔,內部為夯土結構,外檐有裝飾瓦! 牧陥@圍墻遺跡看,底部寬3.5米的陵城為紅色墻體,頂部鋪瓦,其滴水、瓦當有完整而精美的獸形等裝飾圖案。

  從出土的建筑遺跡看,陵城東、西、北門均為面闊3間的門屋,沒有城門洞。在西門出土了房頂兩頭用于裝飾的殘高1米余的鴟吻。南門用于走人,且此門臺基長21米、寬12米,墁道上鋪有花磚,面闊也比其它城門寬。


 陵城每個角闕分別由5個呈近圓形的夯土臺基組成,臺基外層以青磚包砌。根據周圍出土的建筑裝飾構件推測,其上面原有塔形裝飾性建筑。專家們認為,這種由多個近圓形建筑組成的角闕目前尚屬首次發現。每座建筑物類似亭式塔,并飾以迦陵頻伽。

  陵城獻殿為面闊3間、進深3間八角形臺基的方形大殿。從獻殿后門到墓道直接進入約20米深的墓室,。由此看出這些建筑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色,但也吸收了中原漢唐文化特色。

  記者看到東西相距120米,南北相距52米的月城地面遺跡發掘已完成,墻體遺跡清淅可見。專家介紹說,主要墻體以黃土夯筑而成,墻基寬2.45米,夯土之上涂有草秫泥,表面再涂以朱紅色染料。在夯土層墻體上還發現了許多柱洞。在墻體兩側發現了大量的、形狀比較完整的板瓦、筒瓦和滴水瓦當,瓦當上有完整而精美的獸形圖案。

  在月城門兩側還發現柱洞,由此推斷月城門為等級很高的木質烏頭門。月城內東西向50米內排列兩排石像身座,石像不到2米高。專家認為,把文臣武將集中擺列在月城,突出了皇家陵園的威嚴和氣勢。同時這樣的陵園建筑形制還模仿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50874.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