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火星研究三大重要突破 7處火星洞穴可供人類棲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宇宙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技訊】3月26日消息,火星研究三大重要突破 7處火星洞穴可供人類棲身火星上都有什么?人類登陸火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人類在計劃登陸火星之前已經扎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在對于火星的研究上有著重大突破。
  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船發現7個火星洞穴,取名為“7姊妹”,內里日涼夜暖,科學家相信將來或能搜索到其他洞穴,隱藏著火星生命的奧秘,或可供人類登陸火星時棲身之用。

  

  圖注:“7姐妹”位于火星最高山峰附近。火星表面的一些洞穴中可能存在生物,甚至可以作為人類未來可能的安身地,但這7個孔狀地點由于海拔較高,不適合生物生存。

  中新網9月23日電,據香港《文匯報》今天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船發現7個火星洞穴,取名為“7姊妹”,內里日涼夜暖,雖然海拔位置太高,不宜人類居住或微生物生長,但科學家相信將來或能搜索到其他洞穴,隱藏著火星生命的奧秘,或可供人類登陸火星時棲身之用。

  “火星奧德賽號”探測器的熱能圖像系統圖象顯示,在火星阿爾西亞火山近頂峰的位置,有7個暗黑的圓形坑洞,直徑約100至250米,研究員利用紅外線相機檢測其早晚時段的溫度,得出結論它們可能是火星地下空間的入口。

  美國的150名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參加了“火星科學實驗室” 第三次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科學家們投票表決了他們認為火星上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三個地點。他們投票的依據是來自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的最新數據?茖W家們最終選擇的三個地點分別是蓋爾隕坑(Gale Crater)、霍爾登隕坑(Holden Crater)以及埃伯爾斯維德隕坑(Eberswalde Crater)。很明顯,這三個隕坑都曾經是一個獨立的湖泊,與某水系及相應的三角洲相連。投票結果和建議將幫助美國宇航局做出正確的決策,選擇“火星科學實驗室”火星車的最佳著陸點。科學家們認為,火星表面的所有隕坑應該都是遠古時代水體的遺跡。

  按計劃,“火星科學實驗室”將于2010年10月向火星發射一個六輪的探測車。這套耗資數十億美元的火星探測車將用來拍攝火星表面的照片,探測可能對將來人類登陸者有害的輻射,以及采集火星上的土壤和巖石標本。它的主要目標就是檢測火星土壤和巖石標本中是否含有適宜生命存在的化學成份。到底哪些地點適合完成這些任務呢?科學家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并將侯選著陸點集中于與水有關的地點。擁有深層熱液出口的壕溝也曾經作為侯選著陸點之一列入考慮范圍之內。那些熱液出口也許可以保護地下生物體免受地表輻射的毒害。但那種在江河湖泊中尋找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微生物遺跡的觀點最終占據了上風。

  如果僅僅在曾經有水的環境中尋找生命跡象,那肯定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此,科學家們覺得也應該去尋找那些最能保護微生物的場所?茖W家們此次選中的三個地點都存在大量的、學名為“頁硅酸鹽”的粘土。這種粘土在水中長期慢慢沉積,形成水成巖,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活于其中的微生物。蓋爾隕坑中還包含了硫酸鹽沉積物,地球上的某些生物正是以此為食。科學家認為,所選的三個著陸點對于火星探測車來說應該是比較安全的,估計的安全系數達95%。也許隨后的模擬實驗會顯示靠南的某些著陸點氣候過去寒冷,可能并不適合作為著陸點。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們將不得不更改侯選項,其他地點也有可能會進入候選三甲之列。

  在此前的一次實驗中,“鳳凰”號火星探測器的機械臂在火星表面以下2.5厘米深處采集到1立方厘米土壤,并將其送入探測器的實驗分析儀器。土壤樣本被倒進燒杯,與從地球上帶來的水混合。分析結果顯示,火星土壤PH值在8到9之間,呈堿性。此外,分析儀器還在土壤中檢測出鈉、鎂、鉀等元素以及氯化物。“鳳凰”號項目科學家、美國塔夫茨大學的塞繆爾-庫納夫說,從酸堿度等指標來看,此次分析的火星土壤與地球上一些人家后院中的土壤類似,“也許很適合用來種蘆筍”。庫納夫還指出,分析表明火星北極土壤沒有毒性,對生物存活似乎非常有利。地球上的類似土壤環境不僅適合種植蘆筍和青豆等作物,喜好化學物質的細菌也適合在其中繁殖。不過,“鳳凰”號迄今未在火星土壤樣本中檢測到碳元素。在地球上,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之一。

  “火星科學實驗室”是美國宇航局目前的一項新的火星探測車計劃。新的探測車將會比2004年登陸的火星探測車重三倍、長兩倍。比起之前的其它火星任務,它將攜帶更多先進的科學儀器。“火星科學實驗室”的探測器一旦著陸,將會分析數十個樣本,并將會從泥土挖出或者從巖石中鉆取粉末。預計將運作至少一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比起之前任何火星探測車還要探測更廣大的區域。它將調查火星以前或者現在維持生命的可能性。為了將“火星科學實驗室”送入前往火星的軌道,必須使用一種推力格外強大的運載火箭。為此,美國宇航局已經決定從“大力神5”系列火箭中挑選了一種--“大力神5-541”作為今后的運載工具。

  


  被確定為三個登陸點之一的霍爾登隕坑

  火星地磁“動力發電機”消失,可能并非單一原因所致,但科學家認為,20余個小行星在短期時間內連續撞擊火星,是火星地磁消失的主要原因。

  

  據國外媒體報道,遠古時代,火星曾和地球一樣擁有地磁場。40億年前,火星地磁場的消失,帶走了我們所熟知的生命進化所需基本條件。近期,科學家已對火星地磁場消失之謎給出最新的理論解釋。

  盡管造成火星地磁“動力發電機”消失,可能并非單一原因所致,但科學家認為,20余個小行星在短期時間內連續撞擊火星,是火星地磁消失的主要原因。|

  多倫多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賈法 阿卡尼•哈默德(Jafar Arkani-Hamed)在最新研究報告中聲稱:“我們相信,小行星的每次撞擊都會造成火星地磁的減弱。小行星通過不斷的撞擊火星,逐漸使火星地磁減弱、減弱、減弱……,直至火星地磁‘動力發動機’完全消失。”

  諸如地球、火星、水星、月球等多巖星球,通過星球核心處熔鐵的對流運動進程,產生磁場。在星體核心處,熔鐵水的上升、冷卻、及沉降產生電流。星體自轉使電流產生磁場,這就是人們所知的“磁場動力發動機系統”。

  因為星球中地磁場的存在,可以使得太陽風中所攜帶的連續高能量粒子束發生偏轉,使其無法到達星體表面,從而起到保護星體的作用。一些科學研究表明,在地球生命進化過程中,地球磁場起到保護早期生命物質免受太陽有害射線輻射的作用,并進一步為初級生命形態向更復雜的高級生命形態進化起到保護作用。但通過對火星表面磁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火星這顆紅色星球已經在40億年前失去地磁保護,進而使得火星大氣層不斷遭受太陽風的嚴酷摧殘。

  先前的研究表明,小行星持續撞擊的重大影響使得火星地幔層溫度上漲,擾亂了火星核心處至火星地幔層的熱流,進而關閉了熱流對流活動,最終使得火星失去了“磁場發動機”。火星較為年輕隕石坑的地殼層不具磁性的現狀成為這一理論的事實根據。

  約翰霍布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學家詹姆斯羅伯茨(James Roberts)建立的電腦模型顯示,小行星撞擊所產生的影響,已經使得火星地幔層成為一張包圍火星的熱毯,并最終使得“磁場發動機”停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41009.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