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某地發現離奇地洞
牧羊人Pyotr Malinkin象往常一樣趕著牛去放牧,在牧場上走了5公里之后,它驚奇的發現了一個直徑六米的圓形大坑。在前一天放牧的時候它并不存在,顯然是在一夜 之間出現的。Pyotr Malinkin說動物不敢接近這個院坑,也不吃附近的草。俄羅斯專家來到勘查了現場,現在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據當地年長的婦女說,這樣的大坑以前曾經出現過,它呈現出完完整整的一個正圓形,就像有人用一個巨大的杯子直直插入地面,取走了其中的土一樣。 當地的居民用籬笆將這個大坑隔離起來,防止動物或人不小心跌入,這個奇怪的洞也成了當地的一景,有人到附近來野營,也有人在這留影。測量的結果表明,這個洞并非正圓形,而是橢圓形的。側壁上沒有任何鏟土機之類的機械留下的痕跡,洞的周圍也沒有發行任何物品,洞的里面顯得很光滑而且側壁是垂直于地面的,在這個4.5米深的洞底有一些水。
專家們認為這個洞很可能是UFO所為,外星人將他們的宇宙飛船降落在牧場上并取回土壤標本。但是人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里曾經降落過不明飛行器,因此,研究者們也不排除這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而且,在俄羅斯的羅斯托夫和圖拉地區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現象。當地的人告訴調查者說,距離此處兩公里的地方出現過一個更大的地洞,但那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老人們說,這里的居民們曾經往坑里扔大袋的谷 物,認為這樣可以安撫地下的某種神靈,在前蘇聯時期人們曾經往洞里扔樹枝和石頭,但從沒想過要填平它。研究人員想重新找到那個大坑,但是那里早已是樹木和 雜草叢生,找不到洞的痕跡了。當地人說村子里還有另外一件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在附近的溪流中有一個“發怒的噴泉”,如果有人到那里去取水,水就開始沸騰,要是有人在噴泉 附近說話,水就會沸騰的越來越洶涌。在噴泉出現之前,那里本是一個教堂,據說當拿破侖于1812年進駐這一地區后教堂就轉移到地下了。
北京公路邊驚現神秘大坑日前,在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昌赤公路邊的白龍潭, “冒出”了一個神秘的巨型大石坑。當“大坑”里大量的堆積物被清除干凈時,村民們發現,這個大石坑的最大寬口竟有20米,最深處也有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巖組成。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學研究員章雨旭來到大莊科鄉白龍潭,實地考證,并對白龍潭的成因和年代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神秘大坑
猜測大自然造就的“滾筒洗衣機”?
延慶縣大莊科鄉政府宣傳委員吳廷才介紹,神秘的大水坑位于大莊科鄉昌赤路與蓮花山路交叉口的白龍潭橋下,四周草木豐茂,一條小溪從谷底流過,與普通山谷并無區別。在上世紀80年代,白龍潭水量豐沛時,最深的地方有3米多。近些年持續干旱,只剩下1米多深的水。2010年7月,他們計劃對昌赤路兩側道路 景觀進行美化治理,于是就想把白龍潭清理一下,四周壘上石頭,打造一個水景觀。可是,在清理時發現,原本只有幾米深的水坑,結果越挖發現越深,后來調來大型挖掘機挖了一個多月。等整個大石坑全部裸露,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石潭猶如一個圓壇子,鑲嵌在巨大的花崗巖中心,開口呈橢圓形、四壁光滑,徒手無法攀登。 經過清理,實測結果是,最大口寬為20米,最深為18米,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巖石組成。據附近村里的老人說,在他們小時候,這個坑里的水很深,大人們從不讓小孩靠近,所以至今沒有人看到過巨坑的真面目。
對于巨坑的形成原因,人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猜測是隕石砸的坑,有人猜測是水流沖擊形成的,還有人認為是人工開鑿的。吳廷才認為,人為開鑿的可能性很小。雖然當地有一些石匠,但是,經過專家現場勘測發現,整個巨坑從上到下,非常光滑,根本沒有加工的痕跡。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科技處專家表示,他推測白龍潭巨坑形成的“幕后推手”就是自然界流水作用。 “如果一個小水坑內有幾個石塊,當流水沖擊石塊時,就會像滾筒洗衣機一樣形成旋轉力,來回打磨周邊巖石,隨著時間推移,小坑就會打磨成四壁光滑的巨坑,坑內石塊也會磨掉棱角,有一定光滑度。”
施工隊的工人正在坑底進行挖掘工作
觀點一 :200萬年前的冰臼
韓同林素有“中國冰臼之父”的美稱,曾多次到現場考察。他認為白龍潭是由于冰川時代的劇烈牽引作用而形成,也就是說白龍潭是200多萬年前第四紀早期冰川融水侵蝕的結果,故可稱其為冰臼。韓同林認定,這個花崗巖石上的大石坑,學名叫“巖臼”。“應該是形成于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的冰川時期。冰川融化過程中,水自上而下垂直落下來,沖擊而 成。”韓同林說,“當時,延慶地區曾經覆蓋著厚達千米以上的冰川。冰川融化過程中,水垂直落下來沖擊巨石形成巨坑。之所以叫做冰臼,是因為其具有口小、肚大的特點,酷似我國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韓同林表示,在北京地區長陵鎮望寶川村、懷柔琉璃廟地區都曾發現過由數十厘米至兩三米深的冰臼,但延慶這么深的冰臼還是首次發現。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巨型冰臼的底端,還聳立著一座6米多高十分奇特的“小山”。“經過冰川融水攜帶巨大滾圓礫石的沖刷、研磨,小山的 表面打磨得十分精密,摸起來光滑極了!”
觀點二:洪水旋渦沖蝕的近現代產物
而另一位專家章雨旭則認為,白龍潭位于山區河谷的正中,表明它不可能是遠古的產物。因為若是遠古的產物,一來它必將被剝蝕殆盡;二來,即使壺坑有幸得以保留,也難以如此湊巧,到了20世紀60年代僅僅被填了一半的深度。章雨旭據白龍潭的地質特征推測,該壺穴是由于洪水沖刷形成的—— 一是壺穴位于河谷拐彎且變窄處,這里有形成高速旋轉旋渦的條件。二是壺穴的形成可能經歷了多次大洪水。三是從龍卷風可知,高速旋轉的流體有強大的搬運能力,龍卷風可以將人卷上天空,甚至普通的大風也可以飛沙走石。所以,20世紀60年代的白龍潭正是最后一次大洪水清空(或部分清空)形成壺穴(并可能再次加深、加大壺穴)后,又被該大洪水后期或后來較小洪水填充了河谷巨礫而成。四是現在清出的完整壺穴可能是多次大洪水的旋渦反復下蝕而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5309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