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記》:“蜮以氣射人,去人三十步,即射中其影。中人,死十六七。”《紀年》云:“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取玉馬,玉化為蜮,以射人也。”(出《感應經》) 據《玄中記》記載,蜮可以氣息射人,距離人三十步遠,就能射中人的影子。凡被射中的人,十有六七會死去。又據《紀年》上說,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住在鄭國,鄭國的一個人進王府去取玉馬,玉馬已變為蜮,開始用氣射人。
化 蟬
齊王后怨王怒死,尸化為蟬,遂登庭樹,?唳而鳴。后王悔恨,聞蟬鳴,即悲嘆。(出崔豹《古今注》) 齊王王后因怨恨君王生氣而死,尸體變為蟬,便落在院里樹上,“??”地鳴叫不停。后來齊王很悔恨自己,每次聽到蟬鳴,都悲嘆不已。
揖怒蛙
越王勾踐既為吳辱,常盡禮接士,思以平吳。一日出游,見蛙怒,勾踐揖之,左右曰: “王揖怒蛙何也?”答曰:“蛙如是怒,何敢不揖?”于是勇士聞之,皆歸越,而平吳。(出《越絕書》) 越王勾踐被吳國侮辱后,經常是以最大的禮節接待士人,一心想以這些人消滅吳國。有一天出去游玩,看見一只蛤蟆在發怒,勾踐便向它作揖。左右問道:“大王為何向一只發怒的蛤蟆作揖?”勾踐回答道:“這只蛤蟆對我如此發怒,我哪里敢不作揖。”于是勇士們聽說了此事,他們都紛紛投奔到越國,因而消滅了吳國。
怪 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出《小說》) 漢武帝到甘泉去,在行走的路上遇上一條蟲子,紅色,腦袋上牙齒耳朵鼻子全都有,看到的人沒有能認識的。于是漢武帝派東方朔去察看。東方朔回來后稟告說:“此蟲名叫怪哉。從前經常捕捉無辜百姓,人們都很憂愁怨恨,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大概是感動了上天,由這怨憤之氣凝聚而生成的,所以起名叫怪哉。此地一定是秦朝當年的監獄舊址。”于是立即查找地圖,果然象東方朔所說。漢武帝又問:“怎么可以去掉此蟲?”東方朔道:“凡是憂愁的人,喝了酒就解除了,因而用酒浸泡它即可消滅。”于是漢武帝派人將蟲子捉來放在酒中,不一會就化解分散了。
小 蟲
漢光武建武六年,山陽有小蟲皆類人形,甚眾。明日,皆懸于樹枝死。(出《廣古今五行記》)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山陽有小蟲全都像人的樣子,很多很多。第二天,全部懸吊在樹枝上死去。
蔣 蟲
蔣子文者,廣陽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每自言:“我死當為神也。”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山下,被賊擊傷額,因解印綬縛之,有傾而卒。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子文于路間,乘白馬,執白羽扇,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子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地神,福(“福”字原缺,據本書卷二九三“蔣子文”條補)爾下民?尚姘傩眨瑸槲伊㈧,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疾疫,百姓輒恐動,頗竊祀之者。未幾,乃下巫祝曰:“吾將大啟(“啟”原作“咎”,據本書卷二九三“蔣子文”條改)福孫氏,官宜為我立祠,不爾,將使蟲入人耳為災也。”俄而果有蟲虻,入人耳即死,醫所不治,百姓愈恐。孫主尚未之信,既而又下巫祝曰:“若不祀我,將以大火為災。”是歲,火災大發百數,火漸延及公宮,孫主患之,時議者以神有所歸,乃不為厲,宜告饗之。于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其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祠宇以表其靈,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疾厲皆息,百姓遂大事之,《幽明錄》亦載焉。(出《搜神記》) 蔣子文,廣陽人,喜好酒色,放縱無度。常常自言道:“我死后將成為神仙。”漢朝末年,任秣陵縣尉。有一次他追擊強盜到山下時,被強盜擊傷了前額,于是他解下來拴印的絲帶把傷口纏綁上,可是過了不久便死去了。然而到三國時的吳先主初期,與他當年一起共事的老官吏竟在路上又遇見了他。他騎著白馬,手拿白色羽毛扇,隨從們也如當年在世時的一樣。遇見他的人驚慌而逃,蔣子文便緊追上去,對那人說:“我是這里的神仙,要造福于這里的百姓。你可告訴百姓們,為我修建祠廟,不然的話,將會有大災降臨。”這年的夏天,果然發了大瘟疫。百姓當時都很恐懼,很多人都偷偷地祭祀他。不久,就對巫師下令道: “我將為吳主孫氏帶來很大的福氣,而官府必須為我修筑神廟。不這樣,我將會讓蟲子鉆入人的耳朵,而造成災難。”不久,果然就有虻蟲鉆進人耳朵而死人的事發生,醫生也治不好,百姓更加害怕,而吳主孫氏還不相信。接著又對巫師下令道:“如果再不祭祀我,將會發生大火災。”這一年,火災發生了一百多次,火勢漸漸蔓延到吳主的宮殿,吳主十分憂患。當時議事的臣僚們認為神必須有所歸宿,才不會成為禍患。應該敬告他我們將祭祀供奉他。于是派使者去敬告,加封蔣子文為中都侯,提拔他的兒子蔣緒為長水校尉,全都加佩印綬,并為他立廟宇以顯揚他的神靈。現在建康東北蔣山上的廟就是當年為他修造的。從此各種疾病禍患再也沒有了。于是百姓便一直隆重地祭祀他,此事《幽明錄》也有記載。
園 客
蔣 蟲
蔣子文者,廣陽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每自言:“我死當為神也。”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山下,被賊擊傷額,因解印綬縛之,有傾而卒。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子文于路間,乘白馬,執白羽扇,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子文追之,謂曰:“我當為此地神,福(“福”字原缺,據本書卷二九三“蔣子文”條補)爾下民?尚姘傩眨瑸槲伊㈧,不爾,將有大咎。”是歲夏,大疾疫,百姓輒恐動,頗竊祀之者。未幾,乃下巫祝曰:“吾將大啟(“啟”原作“咎”,據本書卷二九三“蔣子文”條改)福孫氏,官宜為我立祠,不爾,將使蟲入人耳為災也。”俄而果有蟲虻,入人耳即死,醫所不治,百姓愈恐。孫主尚未之信,既而又下巫祝曰:“若不祀我,將以大火為災。”是歲,火災大發百數,火漸延及公宮,孫主患之,時議者以神有所歸,乃不為厲,宜告饗之。于是使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其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印綬,為立祠宇以表其靈,今建康東北蔣山是也。自是疾厲皆息,百姓遂大事之,《幽明錄》亦載焉。(出《搜神記》) 蔣子文,廣陽人,喜好酒色,放縱無度。常常自言道:“我死后將成為神仙。”漢朝末年,任秣陵縣尉。有一次他追擊強盜到山下時,被強盜擊傷了前額,于是他解下來拴印的絲帶把傷口纏綁上,可是過了不久便死去了。然而到三國時的吳先主初期,與他當年一起共事的老官吏竟在路上又遇見了他。他騎著白馬,手拿白色羽毛扇,隨從們也如當年在世時的一樣。遇見他的人驚慌而逃,蔣子文便緊追上去,對那人說:“我是這里的神仙,要造福于這里的百姓。你可告訴百姓們,為我修建祠廟,不然的話,將會有大災降臨。”這年的夏天,果然發了大瘟疫。百姓當時都很恐懼,很多人都偷偷地祭祀他。不久,就對巫師下令道: “我將為吳主孫氏帶來很大的福氣,而官府必須為我修筑神廟。不這樣,我將會讓蟲子鉆入人的耳朵,而造成災難。”不久,果然就有虻蟲鉆進人耳朵而死人的事發生,醫生也治不好,百姓更加害怕,而吳主孫氏還不相信。接著又對巫師下令道:“如果再不祭祀我,將會發生大火災。”這一年,火災發生了一百多次,火勢漸漸蔓延到吳主的宮殿,吳主十分憂患。當時議事的臣僚們認為神必須有所歸宿,才不會成為禍患。應該敬告他我們將祭祀供奉他。于是派使者去敬告,加封蔣子文為中都侯,提拔他的兒子蔣緒為長水校尉,全都加佩印綬,并為他立廟宇以顯揚他的神靈。現在建康東北蔣山上的廟就是當年為他修造的。從此各種疾病禍患再也沒有了。于是百姓便一直隆重地祭祀他,此事《幽明錄》也有記載。
園 客
園客者,濟陰人也,姿貌好而良,邑人多愿以女妻之,終不娶。常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服其實。一旦有五色蛾止其旁,客收而薦之。至蠶時,有女夜半至,自稱客妻,道蠶之狀?团c具蠶,得百二十頭繭,皆如甕。繰一頭,六十日乃盡。訖則俱去,莫知所如。濟陰人設祠祀焉。(出《列仙傳》) 園客,濟陰人。相貌好而又善良,城中人很多想把女兒許配給他,園客始終也沒娶妻。他經常種一種五色香草,積攢了幾十年,吃那草的果實。有一天一只五色蛾落在他身旁,園客把蛾收藏在家并放草席上。到了要變蠶蛹時,有一女子忽然在半夜時來到他家,自稱是他的妻子,并向他講述了如何變成蠶的樣子。于是園客與她一起變成了蠶,做了一百二十只蠶繭,都像甕那么大。從一頭抽絲,要抽六十天才能抽完。做完繭后就一起走了,誰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濟陰人立祠廟為他們祭祀。
烏衣人
吳富陽縣有董昭之者,曾乘船過錢塘江。江中見一蟻著一短蘆,遑遽畏死,因以繩系蘆著舡。船至岸,蟻得出。其夜,夢一烏衣人謝云:“仆是蟻中之王也,感君見濟之恩,君后有急難,當相告語。”歷十余年,時所在劫盜,昭之被橫錄為劫主,系余姚。昭之忽思蟻王之夢。結念之際,同被禁者問之,昭之具以實告,其人曰:“但取三兩蟻著掌中語之。”昭之如其言,夜果夢烏衣云:“可急投余杭山中。天下既亂,赦令不久(久原作及,據明抄本改)也。”既寤,蟻嚙械已盡,因得出獄,過江,投余杭山。旋遇赦,遂得無他。(出《齊諧記》) 吳地富陽縣有個叫董昭之的人,有一次乘船過錢塘江,看見江中有一只螞蟻附著在一根短蘆葦上,惶恐失措,害怕死去,于是他用繩子牽引著蘆葦帶到船上來。船到了對岸,螞蟻得救。那天夜里,他夢見一個黑衣人向他道謝道:“我是螞蟻王,感謝你救我過江之恩。你以后如有急難之事,請告訴我。”過了十幾年,當時他住的地方有盜賊,董昭之則被蠻橫地指責為強盜頭子,被關押在余姚縣。董昭之忽然想起蟻王托夢之事,正當他思念此事時,有一個一起被關押的人便問他在想什么,董昭之如實相告。那個人說:“你只要捉兩三只螞蟻放在手上對它一說你想要問的事就可以。”董昭之像他所說的做了,夜里果然夢見黑衣人對他說:“你可立即投奔余杭山中。天下已經大亂,赦令不久就會下來。”等他醒了時,螞蟻已經咬斷了他的刑械。因而他能夠逃出監獄,過了江,逃進余杭山。接著遇到大赦,這才沒有別的事。
朱誕給使
淮南內(“內”原作“囚”,據明抄本改)史朱誕字永長,吳孫皓世,為建安太守。誕給使妻有鬼病,其夫疑之為奸。后出行,密穿壁窺之,正見妻在機中織,遙瞻桑樹上,向之言笑。給使仰視,樹上有年少人,可十四五,衣青衿袖,青?頭。給使以為信人也,張弩射之,化為鳴蟬,其大如箕,翔然飛去。妻亦應聲驚曰:“噫!人射汝!”給使怪其故。役久時,給使見二小兒在陌上共語,曰:“何以不復見汝?”其一即樹上小兒也,答曰:“前不謹,(“謹”原作“遇”,據明抄本改。)為人所射,病瘡積時。”彼兒曰:“今何如?” 曰:“賴朱府君梁上膏以傅之,得愈。”給使白誕曰:“人盜君膏藥,頗知之否?”誕曰: “吾膏久致梁上。人安得盜之?”給使曰:“不然,府君視之。”誕殊不信,為試視之,封題如故。誕曰:“小人故妄作,膏自如故。”給使曰:“試開之。”則膏去半焉,所掊刮見有趾跡。誕自驚,乃詳問之,給使具道其本末。(出《搜神記》) 淮南王內史朱誕,字永長。到東吳孫皓執政時期,任建安太守。朱誕給事(官職名)的妻子本來有鬼病,而丈夫卻懷疑她有奸情。后來他假說要出門,其實他秘密地在墻壁上鑿了個洞偷偷地觀察她。他看見妻子正在機上織布,遠遠地望著桑樹,并向著那里說笑。給事向上一看,只見桑樹上有少年,年紀在十四,五歲。穿著青色衣裳,戴著青色頭巾。給使以為是來傳遞消息的人,便張弓射他。那少年立即變成了一只鳴叫的蟬,大如簸箕,飄然飛去。妻子也同時驚叫道:“噫,有人射你!”給使很奇怪其中的緣故。有一次出門辦事很長時間,給使看見兩個小孩在田埂上說話。有一個問:“怎么再沒見到你?”其中的一個就是樹上的那個小孩,他回答說:“前些日子因不小心,被人用箭射中了,養傷養了好長時間。” 那個小孩又問道:“現在怎么樣了?”他回答說:“多虧用了朱府房梁上的膏藥敷傷口,才治好了。”給使告訴朱誕說:“有人偷了你的膏藥,你知道嗎?”朱誕說;“我的膏藥一直放在房梁上,別人怎么能偷到它?”給使說:“不對,請府君看看吧。”朱誕很不相信,便上去察看,結果密封如故。朱誕道:“真是小人故作妄言!膏藥明明完好如故。”給事道: “你再打開看看。”打開一看,膏藥已丟去一半,在被刮取的地方還能見著腳趾的痕跡。朱誕自然很驚奇,于是詳細地詢問他。給事全部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葛輝夫
烏衣人
吳富陽縣有董昭之者,曾乘船過錢塘江。江中見一蟻著一短蘆,遑遽畏死,因以繩系蘆著舡。船至岸,蟻得出。其夜,夢一烏衣人謝云:“仆是蟻中之王也,感君見濟之恩,君后有急難,當相告語。”歷十余年,時所在劫盜,昭之被橫錄為劫主,系余姚。昭之忽思蟻王之夢。結念之際,同被禁者問之,昭之具以實告,其人曰:“但取三兩蟻著掌中語之。”昭之如其言,夜果夢烏衣云:“可急投余杭山中。天下既亂,赦令不久(久原作及,據明抄本改)也。”既寤,蟻嚙械已盡,因得出獄,過江,投余杭山。旋遇赦,遂得無他。(出《齊諧記》) 吳地富陽縣有個叫董昭之的人,有一次乘船過錢塘江,看見江中有一只螞蟻附著在一根短蘆葦上,惶恐失措,害怕死去,于是他用繩子牽引著蘆葦帶到船上來。船到了對岸,螞蟻得救。那天夜里,他夢見一個黑衣人向他道謝道:“我是螞蟻王,感謝你救我過江之恩。你以后如有急難之事,請告訴我。”過了十幾年,當時他住的地方有盜賊,董昭之則被蠻橫地指責為強盜頭子,被關押在余姚縣。董昭之忽然想起蟻王托夢之事,正當他思念此事時,有一個一起被關押的人便問他在想什么,董昭之如實相告。那個人說:“你只要捉兩三只螞蟻放在手上對它一說你想要問的事就可以。”董昭之像他所說的做了,夜里果然夢見黑衣人對他說:“你可立即投奔余杭山中。天下已經大亂,赦令不久就會下來。”等他醒了時,螞蟻已經咬斷了他的刑械。因而他能夠逃出監獄,過了江,逃進余杭山。接著遇到大赦,這才沒有別的事。
朱誕給使
淮南內(“內”原作“囚”,據明抄本改)史朱誕字永長,吳孫皓世,為建安太守。誕給使妻有鬼病,其夫疑之為奸。后出行,密穿壁窺之,正見妻在機中織,遙瞻桑樹上,向之言笑。給使仰視,樹上有年少人,可十四五,衣青衿袖,青?頭。給使以為信人也,張弩射之,化為鳴蟬,其大如箕,翔然飛去。妻亦應聲驚曰:“噫!人射汝!”給使怪其故。役久時,給使見二小兒在陌上共語,曰:“何以不復見汝?”其一即樹上小兒也,答曰:“前不謹,(“謹”原作“遇”,據明抄本改。)為人所射,病瘡積時。”彼兒曰:“今何如?” 曰:“賴朱府君梁上膏以傅之,得愈。”給使白誕曰:“人盜君膏藥,頗知之否?”誕曰: “吾膏久致梁上。人安得盜之?”給使曰:“不然,府君視之。”誕殊不信,為試視之,封題如故。誕曰:“小人故妄作,膏自如故。”給使曰:“試開之。”則膏去半焉,所掊刮見有趾跡。誕自驚,乃詳問之,給使具道其本末。(出《搜神記》) 淮南王內史朱誕,字永長。到東吳孫皓執政時期,任建安太守。朱誕給事(官職名)的妻子本來有鬼病,而丈夫卻懷疑她有奸情。后來他假說要出門,其實他秘密地在墻壁上鑿了個洞偷偷地觀察她。他看見妻子正在機上織布,遠遠地望著桑樹,并向著那里說笑。給事向上一看,只見桑樹上有少年,年紀在十四,五歲。穿著青色衣裳,戴著青色頭巾。給使以為是來傳遞消息的人,便張弓射他。那少年立即變成了一只鳴叫的蟬,大如簸箕,飄然飛去。妻子也同時驚叫道:“噫,有人射你!”給使很奇怪其中的緣故。有一次出門辦事很長時間,給使看見兩個小孩在田埂上說話。有一個問:“怎么再沒見到你?”其中的一個就是樹上的那個小孩,他回答說:“前些日子因不小心,被人用箭射中了,養傷養了好長時間。” 那個小孩又問道:“現在怎么樣了?”他回答說:“多虧用了朱府房梁上的膏藥敷傷口,才治好了。”給使告訴朱誕說:“有人偷了你的膏藥,你知道嗎?”朱誕說;“我的膏藥一直放在房梁上,別人怎么能偷到它?”給使說:“不對,請府君看看吧。”朱誕很不相信,便上去察看,結果密封如故。朱誕道:“真是小人故作妄言!膏藥明明完好如故。”給事道: “你再打開看看。”打開一看,膏藥已丟去一半,在被刮取的地方還能見著腳趾的痕跡。朱誕自然很驚奇,于是詳細地詢問他。給事全部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葛輝夫
晉烏傷葛輝夫,義熙中,在婦家宿,三更,有兩人把火至階前。疑是兇人,往打之,欲下杖,悉變成蝴蝶,繽紛飛散。有沖輝夫腋下,便倒地,少時死。(出《搜神記》) 晉朝烏傷人葛輝夫,義熙年間,有一次住在妻家,三更時分,有兩個人手持火把來到臺階前。葛輝夫懷疑是壞人,就去打這兩個人,剛想要下棒子,只見他倆都變成了蝴蝶,亂紛紛地飛舞,有一只撞到葛輝夫的腋下,他便倒在地上。不一會兒就死去了。
蜓
《博物志》:“ 蜓以器養之,食以朱砂,體盡赤,稱滿七斤,治搗萬杵,以點女子肢體,終不滅。”淮南萬畢術云:“取守宮,新合陰陽,以牝牡各藏之甕中。陰干百日,以點女臂,則生文章,與男子合,輒滅去也。”(出《感應經》) 《博物志》上說:“ 蜓(俗稱壁虎),用器皿飼養它,給它朱砂吃,全身通紅。夠七斤重時,用杵搗上萬次,用來點抹在女子的肢體上,一直不會消失。”淮南的萬畢術說: “用守宮(即壁虎),剛賜交配之后,把公母分別收藏在甕中,陰干一百天,用來點在女子的手臂上,就會生出花紋。如果與男子合房,花紋就會消失。”
肉 芝
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領下有丹書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中(明抄本“中” 作“午”)時取之,陰干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帶其(“其”原作“在”,據明抄本改)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敵人射己者,弓弩失皆反還自向也。(出《抱樸子》) 肉芝,就是人們所說的萬歲蟾蜍。頭上長角,脖子下似紅筆寫出的雙重“八”字。在五月五日中午將它捉住,陰干一百天,用它的足畫地,立刻就能流出水來。把它的左手帶在身上,能躲避五種兵器。如果敵人用弓箭射你時,那箭頭便會反過去向他自己射去。
千歲蝙蝠
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干,末服之,令人壽四萬歲。(出《抱樸子》) 千歲蝙蝠,顏色如白雪。落腳停留時則倒懸身子,這是因為頭太重的緣故。如能捉到此物而把它陰干,研成粉末喝下去就能叫人長壽四萬年。
蠅觸帳
晉明帝常欲肆勝,秘而不泄(“泄”原作“謀”,據明抄本改),乃屏曲室,去左右,下帷草詔。有大蒼蠅觸帳而入,萃于筆端,須臾亡出,帝異焉。令人看蠅所集處,輒傳有赦,喧然已遍矣。(出《異苑》) 晉明帝常常想寬赦有罪的人,卻又秘而不宣。于是遮擋住深邃的密室,屏退左右,落下帷帳而草擬詔書。突然有只大蒼蠅沖開帷帳闖進來,落在筆尖上,一會兒又逃出去。明帝十分驚異便派人去觀察這只大蒼蠅的落腳之處,而它停留的地方立即傳出將有赦令,而且這消息到處都在喧嚷。
蒼梧蟲
《博物志》云:“蒼梧人卒,便有飛蟲,大如麥,有甲,或一石余,或三五斗,而來食之,如風雨之至,斯須而盡。人以為患,不可除。唯畏梓木,自后因以梓木為棺,更不復來。”(出《博物志》) 《博物志》上說:“蒼梧地方有人死后,便有飛蟲聚來,飛蟲像麥粒那么大,長著甲殼。有時飛來一石多,有時飛來三五斗來吃人的尸體。每次都像風雨一般說來就來,不一會兒便將尸體吃光。人們已把它們作為憂患,然而無法除掉。只是這些蟲子很怕梓木,后來由于用梓木做棺材,蟲子就再也不來了。
蚱 蜢
徐邈,晉孝武帝時,為中書侍郎。在省直,左右人恒覺邈獨在帳內,以與人共語。有舊門生,一夕伺之,無所見。天時微有光,始開(“開”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窗戶,瞥觀一物,從屏風里飛出,直入前鐵鑊中。仍逐視之,無余物,唯見鑊中聚菖蒲根下,有大青蚱蜢,雖疑此為魅,而古來未聞,但摘除其兩翼。至夜,遂入邈夢云:“為君門生所困,往來道絕,相去雖近,有若山河。”邈得夢,甚凄慘。門生知其意,乃微發其端。邈初時疑不即道,語之曰:“我始來直者,(明抄本“直者”作“此省”)便見一青衣女子從前度,猶作兩髻,姿色甚美。聊試挑謔,即來就己,且愛之,仍溺情。亦不知其從何而至此。”兼告夢。門生因具以狀白,亦不復追殺蚱蜢。(出《續異記》) 徐邈,晉孝武帝時,為中書侍郎。當他在官署值班時,下屬們雖然都覺著他是單獨在帳內,可又時常與人說話。有一個他過去的學生,在一天晚上便去偷偷地觀察他,可什么也沒看到。當天色微有光亮時,便開開窗戶。他忽然看到一物,從屏風后面飛出來,一直飛進前面的大鐵鍋中,于是他便追著去看,沒見別的東西,只見大鍋里堆放的菖莆根子下,有一只很大的青蚱蜢。他雖懷疑是此物作怪,可是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他只是摘掉了它的兩個翅膀。到了夜晚,那蚱蜢便給徐邈托夢說:“我被你的門生困住了,往來之路已經斷絕。我們相距雖然很近,然而有如山河相隔。”徐邈得了此夢,十分悲凄。門生知道他的意思何在,便稍微地提了個頭。徐邈起初懷疑門生是不是知曉此事而沒有立即告訴他,后來對他說: “我剛來值班時,就看見一個青衣女子從前面往過走,頭上還挽著兩個發髻,姿色很美。姑且對她試探挑逗,她立即便來就我。我很喜愛她,一直沉溺在情愛之中,也不知道她是從何處來到這里的。”并把托夢的事也告訴了他,于是門生也把自己看到的事全都告訴了徐邈,從此也不再追殺蚱蜢了。
施子然
蚱 蜢
徐邈,晉孝武帝時,為中書侍郎。在省直,左右人恒覺邈獨在帳內,以與人共語。有舊門生,一夕伺之,無所見。天時微有光,始開(“開”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窗戶,瞥觀一物,從屏風里飛出,直入前鐵鑊中。仍逐視之,無余物,唯見鑊中聚菖蒲根下,有大青蚱蜢,雖疑此為魅,而古來未聞,但摘除其兩翼。至夜,遂入邈夢云:“為君門生所困,往來道絕,相去雖近,有若山河。”邈得夢,甚凄慘。門生知其意,乃微發其端。邈初時疑不即道,語之曰:“我始來直者,(明抄本“直者”作“此省”)便見一青衣女子從前度,猶作兩髻,姿色甚美。聊試挑謔,即來就己,且愛之,仍溺情。亦不知其從何而至此。”兼告夢。門生因具以狀白,亦不復追殺蚱蜢。(出《續異記》) 徐邈,晉孝武帝時,為中書侍郎。當他在官署值班時,下屬們雖然都覺著他是單獨在帳內,可又時常與人說話。有一個他過去的學生,在一天晚上便去偷偷地觀察他,可什么也沒看到。當天色微有光亮時,便開開窗戶。他忽然看到一物,從屏風后面飛出來,一直飛進前面的大鐵鍋中,于是他便追著去看,沒見別的東西,只見大鍋里堆放的菖莆根子下,有一只很大的青蚱蜢。他雖懷疑是此物作怪,可是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他只是摘掉了它的兩個翅膀。到了夜晚,那蚱蜢便給徐邈托夢說:“我被你的門生困住了,往來之路已經斷絕。我們相距雖然很近,然而有如山河相隔。”徐邈得了此夢,十分悲凄。門生知道他的意思何在,便稍微地提了個頭。徐邈起初懷疑門生是不是知曉此事而沒有立即告訴他,后來對他說: “我剛來值班時,就看見一個青衣女子從前面往過走,頭上還挽著兩個發髻,姿色很美。姑且對她試探挑逗,她立即便來就我。我很喜愛她,一直沉溺在情愛之中,也不知道她是從何處來到這里的。”并把托夢的事也告訴了他,于是門生也把自己看到的事全都告訴了徐邈,從此也不再追殺蚱蜢了。
施子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6726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