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則
再回到剛才提到的那個故事中來,我們一起分析一下,艾維到底講的是什么方法?
艾維的話中反復強調了這么幾個詞:6件事、重要次序和明天
實際上,針對這個故事,或者說是案例,管理界已經總結和提煉出了相應的更完備的法則,他們分別是:
6件事法則、要事法則和15分鐘法則
6件事法則:
1天中選擇6件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這1天最需要完成的6件事,其它事情先暫時放放,在這一天中,把絕大多數精力都放到這6件事情上;
要事法則:
選擇好6件事后,先從這6件事中選出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放在首位,接著再在剩下的5件事中,選出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這樣一步步就把辦這6件事情的時間順序排出來了,我們在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在做當時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
15分鐘法則:
以上這些事情盡量安排在前一天下班的時候完成,只要我們每天下班前抽出15分鐘做好明天的“6件事”和“要事”,效率就能成倍提升以前人們總是在說“一日之際在于晨”,現在更多人喜歡說“一日之際在于昨夜”,就來源于此
這就是時間管理法則
二、 時間管理原理
上面提到的時間管理法則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有啟發嗎?覺得可行嗎?
呵呵,覺得有道理,有啟發是正常的,可是,覺得就這樣就“可行”了,我就有保留意見了
還是前面提到的管理思想很難“落地”的第二個主觀原因:“只要…就…”心理,只要我們公司每個人都能嚴格按照時間管理法則辦事,我們公司整體的執行力至少能提高50%
這句話本身沒錯,可是,這個“只要”卻真的很難實現
這個法則,在100年前,舒瓦普推行下去了,而且取得了成功可是,你考慮過這么幾個問題沒有:
舒瓦普的企業和你的企業真的一樣嗎?條件有多少是相同的呢?
舒瓦普當年為了推行這個法則又是怎么做的呢?又采取了哪些關鍵性的措施或者法則呢?
更重要的是,100年前的美國和100年后的中國環境差異有多大?在那時可行的法則,現在到我們這就也能行嗎?如何才能行呢?
在大家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舒瓦普的伯利恒鋼鐵公司的現狀:
2001年,美國第三大鋼鐵公司伯利恒鋼鐵公司10月15日宣布,由于廉價進口鋼材的沖擊和“9?11”恐怖襲擊事件導致鋼材需求進一步下降等原因,該公司已于當天向紐約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2003年,新華網華盛頓1月6日電美國國際鋼鐵集團6日表示,有意收購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并將由此組建北美地區最大的鋼鐵公司
大家現在有什么感受?
我在和老總們交流的時候,經常提到“管理三元素”,喜歡把管理者比作劍客,因為管理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真正的好管理一定是在實戰中得以體現的正如劍客,他在實戰中需要一把劍,劍本身只能作為工具,如果你不會劍招,那么你的劍越鋒利,可能傷你的就越深
同樣,同一把劍,同一個招式,不同的劍客使出來,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問題就在于不同的人擁有的內功不一樣,所以,管理中,同樣的方法,在別人企業里能夠起到效果,到我們這卻不一定能成功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對照別人類似的經驗來照搬,更不要指望別人能幫我們提供一種實際的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管理中沒有萬能鑰匙
你要想真正解決你遇到的問題,借鑒別人的經驗是應該的,但一定要先透過別人成功的經驗,找出經驗背后更深層次的原理或道理,領悟這些道理(內功)之后,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和調整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
時間管理也是如此
有些人在時間管理上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抓住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就是做好時間管理了,就是合理利用時間了
實際上,關鍵不在于你是不是每分鐘都在工作,而在于你是如何安排你的時間的,你的時間是零散的還是整塊的
這里有個“時間塊”的概念
我們先說個大家都能體會的實驗現在你要寫一篇報告,如果給你獨立的時間,完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你除了這件事沒有任何別的事情打擾你,你可能只需要5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寫出的報告非常漂亮
但現在換一種模式,給你5小時的時間,但這5個小時不是獨立的,完整的,而是5天中每天上午半小時,下午半小時,這么零散的,加起來一共5小時,這樣下來,一星期你很可能都不能完成這份報告
這就是“時間塊”原理
他告訴我們,我們要把一天的時間盡量合理的分成獨立的完整的時間塊,在每個時間塊中都只專心的做一件事情,盡量不要被別的事情打擾,而且,盡量不要把同一件事情安排在若干個零散的時間中這樣做,我們的效率是最高的
艾維的那段話中,關于時間管理的還有另一個原理??“要事優先”原理
他告訴我們,我們始終要做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因為當我們在做一件并不是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的時候,即使我們擁有了獨立而完整的時間塊,我們也很難做到“專心”,因為那些比這件事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會時時“騷擾”我們的“心”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要事優先”,先選擇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去做,當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當時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獲得最大程度上的“專心”
這就是時間管理原理
這就是時間管理法則背后的東西
在實際中,我們沒必要嚴格按照時間管理法則,一定要強調6件事,而是應該更好的理解,并結合我們的實際去運用好這個時間管理原理,提出真正適合我們自己的時間管理法則,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做到“落地”
三、 時間管理“落地”
但是,時間管理原理依然還是停留在理論和思想上,到底該如何“落地”呢?
我們來看看A6能幫我們做到哪個程度
要想真正“落地”,我們首先就要先分析好,“落地”難的真正原因下面,我們分別從員工和老總兩個角度來分析時間管理的“落地”
1. 員工的時間管理
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不少老板很苦悶,每天都嚴格要求每個員工寫工作計劃,也盡量要求員工們做到“時間塊”和“要事優先”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都這么做,可是,慢慢就淡下來了,總覺得計劃沒有變化快每每問到怎么回事的時候 復習方法,答案都是一致的:
計劃的東西基本沒用,真正執行的時候,往往同事、領導就有事情,反正不知道哪里來的事情,都是些計劃不出來的事情,就都來了做計劃的時候,死活想不到,問他們也都說不上來,可是一旦計劃寫好了,真正做的時候,什么事就都來了我們還是“亂”了,“時間塊”對我們來說好象沒有什么意義了
非常痛苦,卻又是非常普遍,非常現實
問題在哪?
a) 傳統溝通模式的實時性
第一個問題就是:傳統溝通模式的實時性
什么意思?
就是說,在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下,溝通的雙方必須是實時的,必須同時關注于同一件事情,否則就不能形成溝通
比如說,你要找小張談個事情,你就得先看看小張現在有沒有空,你如果現在去找他,就一定會打斷他手頭正在做的事情于是,他的“時間塊”就必將被你打散,對于他而言,你就是個“突發”或者“意外”事件,這個事件就很容易破壞他的“時間塊”
反過來也是一樣,我們的“時間塊”基本上就是被這個傳統溝通模式的實時性無情的給破壞掉了
怎么辦?不可能不溝通而且傳統的溝通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拋棄,你也拋棄不了
這就跟以前我們的交流一樣,必須面對面的交流,后來,發明了電話,我們可以約定好了時間和地點,進行遠距離的交流,在傳統的溝通模式上增加了一種新的模式,可以不用見面也能交流
可是,電話的交流方式還是要求雙方必須都在固定的電話機邊上,有急事很難找到人于是,后來手機出現了,不僅能夠實現遠距離交流,而且實現了移動交流
現在,對于我們管理而言,出現的問題是,不管上面哪種模式,都不能解決實時性的問題,怎么辦?
在A6中,進行溝通就沒有這個實時性的問題
當我們需要與某個或某些同事溝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利用A6特有的柔性流程設計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建立適合自己的“協同”事項,把我們需要溝通的事情,事項的背景、現狀、目的、要求、困難、計劃等等等等我們需要溝通的信息填寫下來,還可以帶附件,以串行、并行或多層的溝通過程,直接發送給我們需要溝通的同事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事項信息中,我們可以判斷并填寫該事項的處理時限,該事項的重要程度,系統會在所有需要溝通的同事【待辦事項】中自動按時間的緊急性和事項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這樣以來,我們同事收到信息后,不必當時馬上處理,就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同時根據系統中事項的重要性和緊急性進行判斷和選擇處理必須當時處理的,才馬上處理,其他事項就可以放到以后,統一處理,這樣,既保證了自己計劃中的“時間塊”,同時,又把以前無法分身的“瑣事”集中起來,形成另一個“時間塊”,自己的時間管理主動性和自由度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當事項發起之后,收到事項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一步增加流程,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這是“柔性流程”的一個表現比如,我們大家在探討某件事情的時候,到一定程度,突然發現某個方面單靠我們這些人是不夠的,需要請另外的同事加入,很簡單,我們就可以自由的將現有流程延續下去,讓其他人很方便的加入進來
同時,我們可以圍繞這個事項,方便的跟流程中所有的參與人員進行交流,A6中這個功能叫做“流程震蕩”這樣以來,我們就能在相對快樂、邊界的交流中很好的規避了傳統溝通中的實時性問題
以上是"時間管理的基本要點"的內容,本文的主題是“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事項信息中,我們可以判斷并填寫該事項的處理時限,該事項的重要程度,系統會在所有需要溝通的同事【待辦事項】中自動按時間的緊急性和事項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33029.html
相關閱讀:時間管理的原則(四)
學習中時間如何做到高效利用?
如何運用好晨間時間2014
不管什么樣的激勵都可以讓人振作精神
外出赴約時的時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