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開頭寫明說:我每天帶著1和2的東西上幼兒園。我認為這是一句病句。如果單將給我聽,我也比較難理解,到底要表達什么。于是,我就改了一個引入。我在一個小籃子里放了1只橘子兩包餅干。先讓孩子體會一下1和2的數量關系。再展現老師身上有1和2的東西,告訴孩子。再引導孩子找找自己身上有沒有同樣的一樣或者兩樣的東西。請個別小朋友來回答。孩子資本能說上來。在接下來,我和沈老師合作找找對方身上1獲2的東西,看看除了剛才我們找到的還有沒有別的了。老師示范,然后把它畫在本子上。小朋友們也學著老師,找找你好朋友身上有沒有和自己一樣的東西,或者其他的。這一環節,孩子配合回應不是很好。他們很多只能找出上一環節的眼睛,耳朵,鼻子。對于作業的話,效果卻出乎我意料,大家都做的很好。畫的很棒。我也很欣慰。
課后,我聽取了老師們的建議。我應該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在讓孩子感知1和2的時候也該注意物體的量詞。可以準備一些夸張的教具來吸引幼兒。我覺得這節課上下來,我個人認為,目標重點有點不明確,教材應該好好修改一下。我想注重一個重點,一個側重點,這樣效果會更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480139.html
相關閱讀:托班健康活動設計:趕小豬
幼兒園托班主題教案:香噴噴的食品-
托班教案:找朋友
托班教案--不亂扔垃圾
托班早期閱讀教案 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