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吃頓飯,那可是得全家齊上陣,好言好語地哄勸孩子“吃一口,就吃一口”,要么就是拍著桌子訓斥孩子“你到底吃不吃”,或者是獎勵孩子“好好吃完飯就買個棒棒糖”——然而做了這么多,依然沒有什么卵用,甚至這些話還讓孩子陷入不好好吃飯的習慣誤區。
“再不吃,就不帶你出去玩!”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在飯桌上磨蹭,就會用恐嚇的語氣,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他再不吃,就不能出去玩之類的話。
頭幾次大人口氣兇一點時,孩子就被這些恐嚇震懾住了,倒也開始吃飯了,不過好景并不會維持多久,因為家長往往并不會真的兌現這個承諾。大人嘴上說的懲罰,實際上一個都沒發生。
這種前后不一的矛盾行為恰恰證明了大人在說出這句話時不明確、不肯定的態度,孩子自然就不愿意接受你給他定的規矩了。因為他知道,你是“說著玩”的。
“就你這樣,還想得第一名?”
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愿意當最后一名,所以有時候,朋友的孩子也會在吃飯前信誓旦旦地說今天自己要得第一名。但當大家開吃之后,孩子的各種小動作就來了:一會兒玩玩勺子,一會兒摸摸墊子。
大人提醒幾次無果后,就開始用激將法進行“羞辱”了。
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教育方式,大人原本指望用這種“羞辱性”語言刺激孩子變得更好,但孩子的理解和大人恰恰相反,這些指責可能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否定和鄙視他這個人,以至于孩子以后在吃飯這件事上,甚至在其他事情上都有可能變得更加不自信。
“如果半個小時內吃完,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朋友的父母很喜歡用糖果或看動畫片,激勵孩子吃飯。
一開始這招挺管用的,但漸漸就不奏效了。吃飯本該是讓孩子自身感到愉悅的行為,一旦他覺得吃飯這件事,是需要得到“回報”的,他就會認為不好好吃飯是應該的。
并且他可能還會認為,自己在有獎勵的時候才吃飯,很多家長容易陷入過度獎勵的陷阱,覺得孩子表現好就應該夸贊和獎勵。但往往事實會朝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因為過度獎勵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獲得的基本滿足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120215.html
相關閱讀:教孩子唱兒歌的技巧
父母念書給孩子聽的5個訣竅
和寶寶一起讀童話書四要點
利用識字敏感期四妙招
民間故事的由來特點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