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見孩子說:“你幫幫我行嗎?”“我不會!”“我總也畫不好!”等等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話。歸結起來,一是家長和老師幫助的太多,沒有給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二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敢輕易嘗試,缺乏說“我能行”的勇氣。
記得帶小班時,昊昊就經常哭著說“老師,我不會!庇幸淮危姨貏e觀察了一下,他在說不會之前自己還沒有嘗試過,沒有動手去做就向他人發出了求助的信息。還有大班的遠遠,有一次老師布置作業,要求晚上回家練習寫數字。第二天早上一看,明顯是家長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能有信心自己做好事情呢?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嬌慣、溺愛的現象相當普遍。孩子不能做的事,家長去做;孩子能做的家長也去幫著做,甚至連孩子的興趣也要由父母來選擇,造成許多幼兒缺乏獨立性、交往能力差、依賴心理很強。
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好家長工作,要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多一些鼓勵表揚、少一些批評指責。在家中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家長盡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家長還要特別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認真去做了,就應該給與表揚。要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放手去做,使孩子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認識到自己能行,自己的存在是舉足輕重的,進而能肯定自我,增強自信。
生活中要學會說,“孩子,你能行”,孩子就真的會創造出奇跡和驚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92882.html
相關閱讀:教孩子唱兒歌的技巧
民間故事的由來特點和形式
父母念書給孩子聽的5個訣竅
和寶寶一起讀童話書四要點
利用識字敏感期四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