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的演講能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語言教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國內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甚至主持人專業,幾乎都不見有開設演講課程的;在建設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度之際,人們似乎還沒意識到應該認真研究一下口語傳播的現狀和癥結;說一串時髦的網絡語言,發言通篇講套話,國人說話的能力是不是在下降?日前,本市相繼舉行了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第十三屆“創作杯”演講邀請賽決賽、2011口語傳播國際高峰論壇。兩場活動聚焦的都是當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不太重視的“說話”本領的培養。

  小演講家臨場發揮成軟肋

  日前,在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演講邀請賽決賽現場,50多位經過前期選拔和初賽的上海高中生,經受了一次真刀真槍的演講能力考察。組委會要求參賽學生當場抽取一張新聞圖片,20分鐘后針對圖片內容作3分半鐘的即興演講。比賽規則要求盡量不能讀稿,但58位選手中,真正做到脫稿演說的不到10人。讓評委們深感遺憾的是,比賽中不乏思考敏銳,充滿激情的90后優秀選手,但由于表達能力的欠缺,不能充分展示個人的思想與觀點。當眾說話,目前對大部分高中生來說是個大難題。

  初賽時,由于有較為充分的準備時間,不少學生自然可以用上平時較為拿手的“背功”,無論多長的演講稿,只要肯花時間,就能倒背如流,但很多學生不明白,背書不是演說,即便背得一字不差,也沒了和別人說話交流的感覺。還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錯把演講當成了朗誦,以為只要聲音洪亮、慷慨激昂就可以打動人,殊不知有時效果會適得其反。也是由于對演講的不甚理解,準備演講內容時,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先從寫文章入手,接著是讀文章和背文章,結果,從嘴里“說”出來的也只是書面語。

  1、學校不設演講課程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目前從小學到高中,除少數學生干部外,大多數人幾乎沒機會學習如何“當眾講話”。語文課程里也沒有“演講”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決賽前,組委會為提升比賽水準,特意請來所有參賽選手的指導老師作專門的輔導,但實際情況表明,學校老師自身的演講能力,也由于平時的培訓缺失而不盡理想。當然,學生在生活中也很難找到身邊的優秀演講者。

  “其實,演講能力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我們堅持每年舉辦演講邀請賽,就是為了向社會發出呼吁,并希望全社會都重視這方面的學習。”邀請賽組委會負責人、上海位育中學副校長國慶波為此感慨,“當然,在如今‘一切圍著高考轉’的氛圍中,要倡導提高學生演講能力,任重而道遠。”

  而在由華東師大、上海市演講與口語傳播研究會等單位舉辦的口語傳播國際高峰論壇上,在談及人們日常交際中口語詞匯貧乏、盲目跟從所謂流行語以及等現象時,陜西師大傳播學院成越洋老師建議,高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口語課程。比如,藝術類院?梢灾攸c傳授交際口語的規律,經貿類院?梢詡魇谏虅湛谡Z的規律,師范院校就應當傳授教學用語的規律。

  2、演講才能從小培養

  那么,如何盡快彌補青少年演講能力的缺失呢?曾經連續十三屆擔任高中生演講賽評委的原《交際與口才》雜志總編孔明珠說,她自己的女兒前幾年去美國上大學,初到學校碰到的第一課就是演講,她周圍的同學都格外看重自己有沒有演講能力,女兒也從中得到了極大鍛煉,但她感慨地發問:為什么這一課要跑到美國來才補上呢?

  此次作為演講賽承辦單位的上海市實驗學校,為當好東道主,由校長親自掛帥,在全校掀起了一股演講熱潮,不僅為迎接比賽,更是為了借此東風,努力讓大多數學生都得到學習演講的機會。該校語文老師袁萬萍說,他們打算將本屆的決賽命題全部進入學校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演講練習題。


  與當下熱鬧的演講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辯論賽,在上世紀80年代后一度風靡全國,似乎很能鍛煉人們的口若懸河之功。然而,在此次的口語傳播論壇上,湖南省演講學會的李仲華老師則直指辯論賽的各種弊病,認為沒必要把辯論賽當作提高口語能力的最佳途徑。李老師說,辯論賽中常見“你吹你的號,我敲我的鼓”現象,辯手只管背自己事先擬好的辯詞,即使偶有交鋒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甚至對于對方表達中的明顯漏洞和錯誤也是充耳不聞,更不會去主動駁斥、據理力爭,這樣做秀般的辯論賽,對于提高口語能力和演講技巧又有何益呢?

  3、首先提高漢語能力

  “不僅是青少年學生,整個全民的演講能力都有待提高。”這是出席此次口語傳播高峰論壇的許多專家的共同呼聲。而且,專家們還表示,演講能力的缺失其實是與國人漢語應用能力的下降有著密切關聯。據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發布的《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披露,一項對部分大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測試顯示,不及格的學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測試結果不容樂觀。在調查“造成漢語應用能力危機的原因”時,52%的被調查者認為是由于“很多人重視外語學習,輕視漢語學習”,44%的人認為是“現在人們喜歡解構漢語,稀奇古怪的詞語層出不窮”。

  現在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如“躲貓貓”“俯臥撐”“很黃很暴力”“打醬油”“一個艱難的決定”“鳳姐”“犀利哥”等,以及“被+V”這樣的特殊句式,在人們的日常交際口語甚至學生的作文中,都屢見不鮮,還被不少“新新人類”引為開口必說的詞匯。華東師大傳播學院的甘蒞豪老師說,現代語言學中對這樣的詞匯有一個定義,叫做“斜眼語”,即詞面的意思與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呈現差異。然而,這樣的“斜眼語”其生命力究竟有多強,這還真不能樂觀。甘老師舉例說,上世紀50年代流行的“放衛星”“趕英超美”“大鍋飯”等,“文革”時期流行的“橫掃”“炮轟”“砸爛”等,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大哥大”“打的”“酷斃了”“帥呆了”等,不同年代的流行語幾乎都能找到時代的特點。

  對于目前傳播交際中漢語使用的不規范、不嚴肅問題,已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廣泛憂慮,擔心當代中國人與自身傳統文明之間出現了裂痕,母語文化受到削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691575.html

相關閱讀:教孩子唱兒歌的技巧
和寶寶一起讀童話書四要點
父母念書給孩子聽的5個訣竅
利用識字敏感期四妙招
民間故事的由來特點和形式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