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打出生后,就各種煩惱不斷。隨著寶寶的長大,一些行為更是讓家人頭疼不已。比如:在你不注意的瞬間,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撕紙聲,你眼看著自己心愛的書籍變成了碎紙片;帶出去和其他寶寶一起玩兒,他們卻咬自己的小伙伴…
當寶寶出現這些行為,家長往往會極度抓狂,頭疼欲裂。那么寶寶的這些壞習慣,要不要制止呢?
行為一:咬人
應對:當寶寶1歲后,出現咬人行為要制止!
“咬人”這兩個字在很多家長的眼里就像定時炸彈一下,不少娃們都曾慘遭過類似的“暴力”,其實不管是孩子咬別人,還是可能被咬的,家長們心里都會特別緊張。
大部分時候,我們總喜歡直接找到解決方案,但是面對咬人這件事情,分析原因特別重要!到底寶寶為什么愛咬人呢?
寶寶4月齡左右,即將出牙時,會因牙齦腫脹等不適而啃咬玩具或最親近的人,此時他還不明白咬人是對還是錯,即便父母瞪著他說“不許咬”,也是沒有用的。
一般的做法是給寶寶一些蔬果片、餅干,或者是磨牙棒和牙膠,提供他更多的咀嚼機會。這樣寶寶緩解了出牙的不適,也就不會咬人了。
而等寶寶1歲左右時,有時也會出現一興奮就咬人的行為,不但咬身邊的大人和一起玩耍的寶寶,也會咬自己。這其實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只是用錯了方法。父母這時應該及時制止,明確而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允許”的行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已經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了。
行為二:撕紙
應對:不用制止,讓寶寶在撕紙中獲得快樂!
一些家長發現,寶寶非常喜歡撕紙,剛買的新書,寶寶看幾眼就開始撕,一直到撕爛為止。其實寶寶撕紙如同學說話、學走路,也是一種學習過程。
當寶寶六七個月大,發現通過手的動作能改變紙的形狀并發出聲響時,會感到快樂,好奇心得到滿足,所以會對撕紙“情有獨鐘”。
家長應教會嬰兒將大紙撕成小紙,再撕成紙屑,使嬰兒初步認識到自己有改變外界環境的能力,從中得到樂趣,同時也訓練手眼的協調能力,促進腦功能的健全與成熟。
因此,父母不要阻止寶寶撕紙,相反,還要鼓勵。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書本和有價值的資料交給寶寶撕,也不要將不干凈的紙給孩子,以防傳染疾病。
行為三:扔東西
應對:可進行適當的認知教育,不建議嚴厲制止!
寶寶一天天長大,忽然有一天,爸爸媽媽會發現寶寶變得調皮起來,把桌子上的東西推到地上,抓起東西來就往地上扔,扔完了還得意地沖你笑。
當寶寶9月齡左右時,會對“扔東西”的游戲十分熱衷。凡是能抓到的物品,都會被寶寶有意識地丟出去,他會感到非常興奮,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然后就會非常高興地重復丟東西的行為。
在嬰兒階段,亂丟東西可以幫助孩子的智力與心理的成長,在丟東西時,他們會觀察到物體落地的方式和聲音,學會心理期待,等等。因此,在孩子剛學會丟東西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阻止,可以把這種行為看做是學習。
家長可以和寶寶一起玩“扔扔撿撿”的游戲,同時順勢引導培養寶寶東西扔出去還要收回來的好習慣,讓他知道自己扔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
當然,父母還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認知教育,比如告訴寶寶什么東西可以扔,什么東西不可以扔,同時也要選擇耐摔的物品給寶寶玩哦!
行為四:玩弄生殖器
應對:需制止,但不要大聲斥責,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轉移寶寶興趣。
經?吹揭恍⿲殞氉趮雰很嚴,小手不由自主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盡管大人匆忙制止,但不一會小寶寶又玩上了。很多家長看到寶貝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往往會打他的小手,或大聲斥責,但都不會有什么明顯的改變,嚴重的還會變本加厲,玩得更加頻繁。
其實,寶寶玩生殖器是一種常見的探索行為,對他們來說,生殖器和肚臍、手指、腳趾一樣都是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已,但觸摸生殖器會有快樂的感覺,也就會不自覺地經常玩弄了。
家長首先應該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給予有趣的玩具或者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寶寶的雙手忙起來,而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殖器;其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會對性產生好奇心,家長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句,解答寶寶的性提問。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應當經常檢查寶寶的生殖器是否衛生,有沒有異樣,以便消除寶寶生理上的不良刺激,也能更好地保護寶寶的生殖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277782.html
相關閱讀: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氣質
造成孩子成績差的8宗罪
為何美國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學
實行金錢獎勵法注意三原則
5歲孩子必學的7種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