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媽媽在元宵節前后生氣生了兩個多星期。
元宵節之前,她與孩子約定,等孩子做完寒假作業就帶他去看迪士尼表演,雖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不過由于她不忍讓孩子失望,最后仍達成了孩子的心愿。到了元宵節這天,由于她沒有答應孩子晚上去看花燈展這個要求,她和孩子之間出現了很大的不愉快。
之后,孩子耿耿于懷,怪媽媽不帶他去看花燈,而且連續好幾天吵鬧不止。葉媽媽心里不知是生氣好,還是內疚好。她說:“孩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甚至問我:‘媽媽,如果你是我的話,你的感受會怎么樣?’糟糕的是,我學過同理心,也一直是這樣對待我的孩子,但是現在我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同理心”是了解孩子和促進良好親子關系的方法之一,但是不能將它與“同情”混為一談,而葉媽媽的困擾就是,看不得孩子的楚楚可憐而失去了自己堅定的立場。面對孩子的要求,尤其是撒嬌之類的軟性要求,媽媽們常常不知道如何處理,心中明明是想說“不”,可是嘴里卻說“是”。
葉媽媽在這一場親子的拔河中,早在先前的讓步中就輸了。雖然我不太贊同以看表演作為孩子做完作業的條件,但是既然葉媽媽已經提出在孩子做完寒假作業后再去玩的約定,她就該遵守,在孩子未完成作業而提出去玩的要求時,她就必須堅定地說:“不。”如此,孩子是會有挫折感,而且會對父母作出各種不同的情緒干擾,但是經過幾次這樣的經驗后,他自然會學習到遵守規范。做一個自我肯定的父母,試著溫和而堅定地說“不”,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無害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27087.html
相關閱讀: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氣質
5歲孩子必學的7種生活技能
為何美國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學
造成孩子成績差的8宗罪
實行金錢獎勵法注意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