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跟媽媽下廚之外,小小孩還能幫忙什么家務呢?許多媽媽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看得出來,如果能透過生活,教養出更能干的孩子,母親們是非常愿意孩子多參與生活的。
我的第一本書所用的書名《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是我小時候在母親的日文雜志中讀到的一句話。記得那是一幅跨頁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大約四五歲。她有一張蘋果臉,留著齊眉的瀏海,一雙漂亮的眼睛專注的望著自己的雙手。她剛燙好一方小手帕,正細心的折疊整齊。
對我來說,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氣氛與場景,而那熨斗廣告上的標語: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也正是我對母親最深刻的認識。
讓小小孩燙手帕,太危險了吧?一定有父母會這樣問。我自己對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但從自己的經驗與觀察中發現,有些孩子三歲就能做許多事,有些孩子即使長得很大了,也還會給人一種無法賦予重任的感覺。
我相信成長需要一定的過程與經驗,當一個小小孩能做別人眼中看起來危險的工作,是因為他的身旁有大人愿意全心全意的陪伴與教導,因此,他累積經驗的起點就比別人早一些。而有些孩子因為一直受保護或缺乏教導,以致年齡與形體看起來都已經夠大了,卻發現許多生活小事都不會。我最不舍得孩子陷于這種無法被信任的尷尬。
我是家里四個孩子中的老幺,從小學做家事是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媽媽會派給我適合的工作,不因我還小或幫手夠多,就不讓我參與。即使我不夠高,無法深探餐桌,收拾碗筷時,我仍然可以在一旁當助手,讓哥哥收下碗盤交給我,我再把碗送往水槽給大姐洗。因為大家信任我,我更加知道要小心謹慎的完成手中的任務。
一直以來,我總是很習慣讓小小孩擔任一般大人以為不可能做到的工作,我猜想這跟自己從小被信任有很大的關系。
童年的每個黃昏,我們四個兄弟姐妹總會合作打掃家里。當大家在擦地板或清理窗欞、格子門時,小小年紀的我因為力氣不夠,就不擰抹布,但我還是會跟著手足一起開心、起勁的工作。
印象中,母親會把曬干的衣物收進日式起居室,我們幾個孩子便與母親圍成圈,跪坐在榻榻米上。母親仔仔細細的示范分解動作,教我們如何折衣褲、卷襪子,小小年紀的我完全為之著迷。
我發現,那些做事該有的專注與細膩感,并不止停留在折衣卷襪那件小小的家務上;它一再影響我對生活美感的體會,影響我日后工作的態度。我相信這就是家庭教育最有價值的部分──父母如何落實看待自己的每一天,傳承給孩子真正的價值與態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985726.html
相關閱讀:造成孩子成績差的8宗罪
實行金錢獎勵法注意三原則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氣質
5歲孩子必學的7種生活技能
為何美國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