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吳王楊行密簡介

關鍵詞: 名人故事 來源: 作文大全網

楊行密個人資料

本名:楊行密

別名:字化源、楊行愍

謚號:武皇帝

廟號:太祖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唐朝、吳國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十國時期

出生地: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

出生日期:公元852年  逝世時間:公元905年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職位:吳王

年號:天復、天?

在位時間:902年-905年

成就:吳國奠基人

陵墓:興陵

楊行密簡介

楊行密字化源(852年—905年),廬州合肥人(今安徽長豐),唐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唐乾寧二年(895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郡王。天復二年(902年),進中書令、封吳王,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唐朝謚武忠王,吳國武義年間改謚孝武王,楊溥即帝位時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于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范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并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禪代的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楊行密生平簡介

楊行密(852?905),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名行愍,字化源,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楊行密少時孤貧,長大后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據說能手舉百斤,日行三百里。唐僖宗乾符中期(877年前后),楊行密因參加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被捕,刺史鄭?“奇其狀貌”而釋放了他。后來他應募為州兵,戍守朔方(今寧夏靈武),升為隊長。守邊期滿返回,當地軍吏討厭他,要他再次出戍。臨行前軍吏假裝關心,問他還缺什么,他奮然說:“惟少公頭爾!”隨即斬其首,舉兵為亂。他“自募百余人,皆?勇無行者”,統率州兵,“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復逃走,他就占據了廬州。中和三年(883),朝廷正式任命他為廬州刺史。

光啟三年(887),淮南節度使高駢為畢師鐸所攻,楊行密被高駢任為行軍司馬,率兵數千往援,屯駐于蜀岡(今江蘇揚州西北),以誘敵襲營的伏擊戰大敗畢師鐸。高駢被畢師鐸殺害后,楊行密縞軍向城哭三日,攻破城門,占領揚州(今揚州東北)。

楊行密占領揚州后,派使者到大梁,向當時擁有兼領淮南節度使頭銜的朱溫表示歸附之意。朱溫一面派人與楊行密結盟,一面又派兵送李?去任淮南留后。楊行密發兵擊走李?,朱溫只好同意楊行密任淮南留后,雙方關系已現齟齬。

文德元年(888)正月,孫儒在高郵(今屬江蘇)殺畢師鐸等,并其部眾南攻揚州。楊行密依其謀士袁襲之見先退廬州,然后進襲守備空虛的宣州(今安徽宣城)。龍紀元年(889),唐任命楊行密為宣州觀察使,楊行密派田?等分別攻取了浙西地區的蘇(今屬江蘇)、常(今屬江蘇)、潤州(今鎮江)。大順二年(89),又攻取了滁(今屬安徽)、和(今和縣)州,勢力不斷擴大。

景福元年(892),楊行密攻取了楚州(今江蘇淮安),對占據揚州的孫儒構成了南、西、北三面包抄的形勢,孫儒就焚毀廣陵城,率部渡江,號稱50萬,攻楊行密于宣州,幾次擊敗田?、劉威,楊行密打算西撤銅官(今安徽銅陵),謀士戴友規說孫儒兵多氣銳,“其鋒不可當而可以挫,其眾不可敵而可久以敝之”。劉威也主張“背城堅柵”,以固守不戰來挫敗長途奔襲之敵。楊行密采納了這一計策。結果孫儒“兵饑,又大疫”被擊敗擒殺。楊行密并其部眾,選編其中精銳5000為親軍,以皂衣蒙甲,號稱“黑云都”,給以特殊待遇,成為楊行密“驅之即戰、靡不爭先”的主力軍。這一年,他再占揚州,唐廷任他為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年,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馮弘鐸來附,他又派田?等攻掠各地,于是,讀后感,“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楊吳政權的地盤已具雛形。

乾寧四年(897),被朱溫打敗的朱瑾、李承嗣前來投奔楊行密,李承嗣本是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將領,他從河東帶來的騎兵隊伍大大加強了楊行密的兵力,于是大肆攻掠鄰部。兩浙錢?、江西鐘傳、鄂州(今湖北武漢)杜洪等都向朱溫求援,朱溫派朱友恭率步騎萬人南下討伐,楊行密令都將瞿章先據黃州(今黃岡),待朱友恭來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漢),楊行密又派馬?以精兵5000助守,可還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敗,瞿章等3000余人被俘。這年八月,朱溫又派葛從周率步騎萬人從霍丘(今屬安徽)渡淮河為西路,令龐師古率大軍駐營于清口(今江蘇淮陰)為東路,自北向南發起進攻。楊行密先打東路,一面用決堰縱水的辦法水淹敵軍,另一面又令朱瑾率精銳突襲,結果汴軍大敗,名將龐師古被殺。葛從周得知東路失敗,也從濠梁(今安徽鳳陽)撤軍,退到淠河又遭伏擊,各軍勉強北歸。

乾寧五年(898),錢?攻蘇州,楊行密所部周本戰敗,蘇州又為錢?所得。天復元年(90)楊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臨安(今浙江臨安北)大敗錢?,擒其將顧全武后回師。次年,馮弘鐸叛變,進攻宣州,被田?打敗后率部東撤,打算逃往海上。楊行密在東塘(今江蘇常熟東南)攔截,表示愿意寬容,勸其回頭。馮弘鐸感激涕零,楊行密就任他為節度副使,而由李神福取代其擁有實權的升州刺史之職。

乾寧二年(895),唐昭宗曾封楊行密為弘農郡王,天復二年(902),唐昭宗被劫持在鳳翔,派遣江淮宣慰使李儼任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進封吳王。次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岳陽)打了勝仗。同年,朱溫攻打青州(今山東益都),王師范派人向他求救,他派王茂章率眾往援,大敗汴軍,殺朱溫之子朱友寧。朱溫大怒,親率大軍擊之,結果又被王茂章打敗。然而這時宣州守將田?由于不滿楊行密在攻打錢?時的反覆態度,起兵叛變,襲擊升州。潤州守將安仁義聞訊也起兵反叛,進攻常州。楊行密依靠李神福和王茂章分別將其平定。

楊行密在與各地軍閥交戰中勝多敗少,江淮地區相對比較穩定,這與他節用安民的指導思想有關。楊行密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他“馳射武伎,皆非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御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打敗孫儒后,他在淮南“招合遺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他初到淮南時,“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

天?二年(905),楊行密派劉存再次攻打鄂州,終于活捉杜洪,控制了長江中游這一軍事重鎮。十一月,楊行密病死,終年54歲。后其四子楊溥為睿帝,在位時追尊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09719.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