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境界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意味深長的詩句所體現的意境不禁讓我想到佛家的修禪三境界,兩者所蘊含的虛無朦朧之情更可體現為一種生命境界的升華,一種探索與反思,一種意識的啟蒙與覺醒。
一重,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當我們的心靈深陷于人類這座大山之中,我們就有可能被塵世間的功名引誘而不能自拔。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追求心中的欲望,以致迷失自我。李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追求功名,但屢次的不順利和打擊使他對未來道路充滿迷茫感與質疑,所以,我們會聽到他感嘆“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一生都未能擺脫理想與現實的雙重,這種塵世的困擾使他只能停在精神的一重境界。
二重,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層境界中的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相對于外在的世界——“水流花開”,他已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經過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他在人生打擊中圓潤了,生命境界得到了提升,他會站在赤壁邊上感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正因此,他的詞才在其被貶黃州時達到頂峰,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東坡傲視人生的苦難,從塵世的苦難中脫離出來,在“打葉聲”中,他已經上升到人升到生命的第二重境界。
三重,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站在歷史的高度,讓精神穿梭古今,這體現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一種無我之境,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往往已接近天人合一的高度。我不禁想起了莊子,其卓越的思想與精神境界成為了后人一座無法攀越的高峰。“鯤鵬水擊三千里”,“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能達到這種境界、這種思想也只有莊子,因為看透了人生,所以他會在妻子去世時吟嘯而歌,在他看來,生值得慶祝,死亦值得歡送,在莊子眼里,死是人生的最后歸宿,在萬古的長空下,人是渺小的,世間萬物,都有所待,世間一切都在輪回變化,生死不過是一種形式罷了。
我們雖然不能達到莊子的高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做蘇軾的高度,不被人生的崎嶇坎坷所羈絆,執著奮斗,讓自己的生命達到一種更新的高度。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