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追星現象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21世紀,“追星”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各個年齡段的人們有著自己不同追求的明星,人們茶余飯后經常談到的都是關于明星們的種種事件,自己的衣著服飾、行為舉動都效仿著自己的明星,甚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明星連尊嚴都可以不要!可見,“追星”這一現象在社會中是很普遍的,那么怎樣“追星”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盲目地追星最終會有意想不到的糟糕結果。28歲的蘭州女子楊麗娟苦追偶像劉德華13年,致使傾家蕩產,父親為圓女兒心愿竟賣房籌款。然而,這位終于見到了偶像劉德華并合影的女粉絲仍不滿意,其父也因為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與女兒私下會面而跳河身亡。楊父在遺書中寫道:“我們孩子為能見你一面作出了驚天動地的犧牲,已經付出了13年的青春代價,幾乎把命都搭上了。父母為孩子實現見你這么個小小的愿望也已經債臺高筑……..”在遺書中,楊父講述了13年來女兒為見劉德華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他想以死來傾訴女兒13年來的苦心,并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幫他照顧楊麗娟和她的母親。楊麗娟的后果告訴我們,盲目追星到最后只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不要在崇拜中迷失自我,即使“追星”也可以從中學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美國總統的克林頓,也是少年時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樣去當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出身貧寒,是從美國偏遠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宮的。小時候的克林頓原想將來當一名醫生、記者或做一個音樂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機會,讓他目睹了當時國際政壇明星——美國總統肯尼迪的風采,并為之傾倒。當總統肯尼迪握住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雙手的時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風采影響了克林頓的一生,美國總統成了克林頓人生的目標。那年克林頓才17歲。他從華盛頓一回到故鄉阿肯色州,見到他母親第一件事就是打一包,拿出他和總統握手的照片讓母親看。他母親說:“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于是,克林頓拒絕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樂學院獎學金(盡管他有出色的音樂才能)。他千里迢迢來到華盛大頓特區喬治城大學。20年后,他終于走入了白宮,成為他少年時代就夢寐以求的那顆星——美利堅合眾國總統?肆诸D的事例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追星”,要把自己的明星當作自己的榜樣、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盲目“追星”既不是信仰,也不是目標,而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最容易使人迷失自我。我們不要在崇拜中迷失自我,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把它當作自己的明星去追逐,去奮斗達到。
我看“追星”這一現象,不能盲目“追星”,而應該樹立明確的目標,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 。這樣的“追星”才是有益的!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1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