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在平凡中造就不凡剖析白龍馬

關鍵詞: 議論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在平凡中造就不凡剖析白龍馬
他,是一個普通的腳力;他,一生默默無聞;他,默默走過十萬八千里,他就是 一個往往被忽略的角色——白龍馬
西天取經路茫茫,誰能保證自己安安靜靜、默默無聞,甚至被無視的狀態下走過十萬八千里,而白龍馬卻做到了。
他在平凡中造就不凡——小白龍原來是西海龍王敖閏殿下的三太子。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幸免于難,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后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于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后在化龍池得復原身,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在《西游記》目錄或書中詩賦里,白龍馬也常稱作意馬,五行屬水。
在《西游記》的研究和解讀過程中,人們始終對其主人公的形象情有獨衷,因為這些形象所承載的意蘊極其深厚,正如清代張書紳指出的那樣:“所謂心猿意馬,八戒沙僧者,茫然不知其旨。”在作品中,白龍馬在人們的眼中通常是無足輕重的形象,他是個被忽略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常常把赴西天取經的稱為唐僧師徒四人。白龍馬雖不及孫悟空和豬八戒形象那么鮮活,但他卻是這個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在取經集體中,白龍馬是走在西行路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是取經事業的最忠實的行動者和見證人
在觀音收服的眾人中,他的任務與孫悟空等人是不同的,其他三人是“做個徒弟”,而他卻是“做個腳力”,這個角色便決定了他除了在鷹愁澗與孫悟空斗法和在寶象國斗黃袍怪外,再沒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了。但是,正如觀音所說:“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須是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在過流沙河討論背唐僧過河時,更是借八戒和悟空之口,指出馱唐僧之難。而白龍馬確實是唐僧的忠實承載者,默默地承擔起這個艱巨任務,其作用可謂大矣,其功勞可謂高矣。
他的平凡在于他的性格特點,白龍馬的特點是沉穩,耐得住性子。在取經途中,他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多,需要被喂被遛,和普通馬沒啥區別。在遇到困難時,還經常被豬八戒提議賣掉;在和妖魔的遭遇戰中,連沙僧也要揮起降魔杖一顯身手,白龍馬卻“我自巋然不動”。如第二十回,他聽憑虎先鋒用“金蟬脫殼”計騙過悟空和八戒,把"唐僧“一把抓住,駕長風攝將去”;第八十五回也是眼睜睜地看著老妖把唐僧從自己身上“一陣風攝了去”;甚至,這位小龍王自己也常常被敵人兵不血刃地抓走,如第五十回,竟被幾個小妖輕巧地牽到洞里了。這種表現與他應有的本領簡直相差太遠了。但是,這表面的矛盾卻正顯現出了他沉穩的特點。白馬并非無情,當唐僧被六耳獼猴打傷,他無力救助,“在路旁長嘶跳咆”。可是,他的本職工作畢竟只是作取經人的腳力,而不是保鏢,所以當其他三個徒弟大顯神通時,他卻耐得住寂寞,堅守自己的崗位。而它的不凡則在于,在最危急的關頭,如第三十回,唐僧被變為虎精,“大師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無音信”,在此絕境下,且看白龍馬:
他只捱到二更時分,萬籟無聲,卻才跳起來道:'我今若不救唐僧,這功果休矣!這功果休矣!'他忍不住,頓絕韁繩,抖松鞍轡,急縱身,忙顯化,依然化作龍。……
這正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同時也應看到,白龍馬的現身,不是孫悟空式的為名,也不是豬八戒般的為利,而是真正的為了“功果”,他的耐性同樣也是為了“功果”,這正是取經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
在平凡中造就不凡,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一絲雜心,任勞任怨、默默無聞,這就是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一個“無足輕重”但又英勇無畏的人物——白龍馬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30798.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