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只要一寫起關于水的文章,讀后感,總不免用那樣的比喻:,身披著的水藍色紗衣。
等慢慢長大,才知道這“美麗”的背后,隱藏著多少危機。資料顯示,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極不均衡。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然而,水資源的嚴重短缺,并沒能讓我們覺醒。2013年,我們送給自己的禮物,竟是那些可怕的“癌癥村”。只因為不斷擴張的城市、過度使用化肥以及各種工廠的肆意排污,使水資源現狀不斷惡化,近半數河流和湖泊嚴重污染,導致其變成“毒水”,從而誘發疾病。
其實看新聞的時候,我的震驚多過于恐慌。生長在這樣一個魚米之鄉,又怎會有這種困惑?我是幸運的。記憶中的那抹碧,有“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生機與活力,也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恬靜淡雅。記憶中的那抹碧,收藏了我與兒時的伙伴們戲水時的笑聲,承載著那段最純凈的時光。
可是,卻只是懷念。雖然沒有“癌癥村”那樣嚴重的事件,卻也真切的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水的異樣。以前,總是愛買那些從農民自己種出來的蔬菜,說是比超市里的新鮮,現在卻很少買了。說是新聞上爆料,那些“新鮮”的農家菜,因為種在工廠旁邊,用來澆灌的水源早已被工業廢水污染了。“水不好,菜吃下去不要毒死人的!哪像以前,水都是直接喝的!”奶奶雖沒有什么知識,那句“水不好”,卻讓我引起了深思。
再想想自己的身邊,昔日“小橋流水”的畫卷,似乎早在不經意間變了味兒。江南水鄉,早已沒了婦女們在水邊洗衣的圖景;路邊的許多小河因為缺乏管理,變得又臟又臭,偶爾還能看到死去的魚蝦與各種生活垃圾一起浮在水面上。校園后的小河,曾有無數在那里比賽釣魚,而現在,卻死氣沉沉。
面對這些,我們遺憾、惋惜和自責。當我們的經濟快速發展,當我們走進這樣一個工業化的時代,江南人,是否甘心用水資源做代價?作為魚米之鄉,昆山比其他城市更有去保護水資源。也更應該清楚,這不是僅僅某個部門、某個企業的事,是每個公民付諸行動的時候了,盡自己的力量,做節水、護水的工作。
我懷戀記憶中的那抹碧,但對水鄉的未來,我更有。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4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