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有一個小鎮叫?茶。小鎮一圈被河圍著,東南西北分別由四座小橋將鎮區與外界連接起來。南北長不超一里,柏油路貫穿,路兩邊是一家挨一家的商店。東西寬不出二里,條石鋪街算是一個特色,連接街面的是一條條狹窄的一人巷。我們在這里過十八年,是考上大學后才離開。如今踏上故土,總感覺到她袖珍玲瓏,像一塊內里映著圖畫的玉石,讓你把玩不透,欣賞不完。
穿行在一人巷猶如行走于迷宮,青磚鋪路,歲月的踏痕用水泥抹平算是古老和現代的結合。鎮區新砌的建筑大都還是依照前人留下的格調,在原有基礎?a target='_blank'>喜歡細慕ǎ?綹褚讕傘?br /> 小鎮可以稱得上是千年古鎮,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全國分為十道,?茶隸淮南道,屬廣陵郡(今揚州),為煎鹽場亭,也就是當時的官辦鹽場。《新華字典》里,?茶的“?”字就一個用途。用在?茶的地名上。沒有別的解釋。民間坊里對這個地名的產生有好幾種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相傳唐時,生?(棕櫚)、茶樹各一,敘事作文,干高逾丈,冠大如蓋。漁人下海捕撈時常迷路,故皆以?、茶二樹為標,農、漁、鹽、商過往來去,繼而設攤易貨,搭棚為居,鑿井成市,名為?茶。二是“?”為棕櫚樹古稱。與“奔向前方”的“奔”字諧音。過去的?茶人以下海捕撈為生,岸邊栽種著一棵高大棕櫚樹,它成了人們尋找海岸的依據,奔著棕櫚樹去,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而在棕櫚樹旁,栽種了一棵茶花樹,每到茶花盛開時節,棕櫚碧綠,茶花火紅,空曠荒蕪的黃海灘邊,看到這么一個火紅碧綠的景色,一定會讓人眼前一亮,對此都能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滄海桑田,歲月變遷,久而久之,口口相傳,?茶成了地名。兩種說法中棕櫚樹是一致的,“茶”到底是茶樹還是茶花,只因那棕櫚、茶樹、茶花早就沒了蹤影,無從考證,僅僅保留在傳說之中,現今的人們不時還為此發生爭論。外地客來?茶后常常驚奇地說:“南通南不通,?茶沒有茶”。隨蘇通大橋飛架南北“南通南不通”成為永久的歷史,“?茶沒有茶”卻還是今天的現實。
鎮雖小,但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居民以繆姓為多,有一繆二徐三蔡四于的說法。這個姓氏排序由來已久,不僅僅是根據姓氏人數多寡,主要還是按照氏族在當地的經濟地位確立。當年影響甚廣的“一柱樓詩案”,其實也就是徐姓和蔡姓兩大家族起先因捐建孔廟鬧別扭,后演變為地產之爭結怨,進而升級釀成頗有影響的清四大文字冤案之一。冤案主角徐述夔,字賡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戊午科江南鄉試舉人,著《一柱樓詩》六卷,徐去世后,其子為紀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樓詩集》。因徐、蔡兩家為田地訴訟紛爭,蔡家檢舉《一柱樓詩集》中有對朝廷不恭之句,經清朝名臣劉墉之手,將《一柱樓詩集》轉交到正忙著大興文字獄的乾隆案邊。被牽連到這個案子的人很多,連乾隆的寵臣沈德潛因給徐述夔寫過傳記,盡管沈已死去多年也被"革其職,奪其名,撲其碑,毀其祠,碎其尸"。徐家亦慘遭滅門,株連九族,徐述夔生平所著亦遭禁毀。徐述夔另著有《快士傳》等小說,《快士傳》講述主人公書生董聞的遭遇,結局有文字獄之禍,竟與作者自己后來的災禍暗合,可謂奇事。“一柱樓詩案”在中國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現代學者研究清代文化史、政治史、法制史大多都要談及。
原來小鎮最有文化價值的古跡,當屬清代著名詩人徐述夔其習文著書之處“一柱樓”。該樓結構獨特,樓當中立有一柱,各梁分架其上,層樓懸空,樓梯筑建在樓外,樓與回樓下面均環設走廊,整座樓就像一把傘,因為柱子的特色,取名“一柱樓”。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徐述夔因文字遭戮,家產入官,此樓亦隨之寥落。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后,徐案平反,經族人修葺一新,立匾一方,叫“古一柱樓”,為清末狀元南通張謇所書,字體蒼勁挺秀。一九四七年,國民黨軍隊侵占時拆毀民房三百余間,“一柱樓”也未能幸免。另外還有壽圣寺,建于宋,修于明,抗日戰爭前香客如潮,達到鼎盛。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后殿共四進,旁有伽藍、觀音諸殿,僧房160余間,寶塔一座,紅墻碧瓦,規;趾。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大佛殿前載有兩株高余丈,粗四、五圍的白果樹,遒勁挺拔,長相怪異。寺廟絕大部分建筑毀于戰火,唯一僅存的寶塔,還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拆除。因此,小鎮雖古,卻再也找不到能證明其古的痕跡,今人只能在故紙堆或長者的描述里空悲嘆。
走進小鎮,感覺一定是既不繁華也不喧囂。解放前,?茶人以鹽、漁為生,農耕不發達,經濟比不上周邊。今天的東部沿海地區工廠遍地,小鎮沒有與時代同步,工廠也不多。倒是商家看中了?茶人的消費能力,不大的一個小鎮,竟有五家像模像樣的超市,一個面積當屬蘇北最大的農貿市場。如今,稍許有些門路的?茶人走進都市謀求發展,年輕的一代也大都循著求學,高考,在外、擇業、成家的軌跡,選擇離開,因此有人戲稱?茶街是老人街。今天,大多數年輕人之所以能很體面地走出去,完全得益于?茶人一直有以教育為本,重教向學的傳統。?茶的地方經濟不發達,但教育卻很有特色,早在明代就設有南沙書院。如今,?茶鎮有兩所省實驗小學,兩所省教育現代化示范初中,一所江蘇省四星級高級中學,?茶鎮因此成了江蘇省首批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
這些學校中,位于?運河畔的江蘇省?茶高級中學,高考升學率高得驚人,近年許多高考指標在全江蘇同類學校里排第一,本科率九成以上。每到高考結束,全國知名大學都要派人駐校招生給?茶人臉上增添了光彩。我們曾經在這里讀了六年書。記憶中,母校是一座的學校。八十年的風雨兼程,幾經搬遷,一代代建設者匠心別具,將由一些平房組成的老建筑,逐步改造成教學大樓林立,人造景觀別致,畫廊亭臺錯落,古樹參天,小徑通幽,草地蔥郁,溪水長流,優雅,設施完備,恬謐宜人的讀書好場所。
學校教學條件——硬件、師資、生源不屬最好。這不屬最好的原因在于人往高處走,中學很難留住有經驗的,加上縣內有兩所四星級高中,中考成績好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去縣城讀書,對此,有人刻意借數字排列,形象地說?茶中學是用三流的師資,二流的生源,創一流的高考奇跡。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等著名欄目都曾對“?中現象”作過專題探訪。
今天的小鎮,因為有了?茶中學,寧靜里顯現生機。慕名而來的外地學生多了,商家為客流如潮喜笑顏開,農貿市場因陪讀家長的慷慨變得豐富。千里之外的遠客不辭旅途勞頓,帶著疑問探尋,懷著崇拜取經,離別時不僅帶走了?茶中學教學秘訣,同時也將?茶這個地名告訴了他們家鄉的更多人。各路媒體記者紛至沓來,一篇篇報道講述著一個個?中的故事,一幅幅畫面記載著一段段?中的歷史。?茶這個小鎮的名字也因?茶中學被更多的人掛在了嘴邊。只是小鎮依舊還是那么小,窄窄的巷,彎彎的路,矮矮的房,小小的橋,不變的模樣似那流淌著的運河之水,悄無聲息地、綿綿地延續著,延續..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