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有這樣一項措施:將最小僅5歲、最大不過11歲的少年們送至一個野外營地,讓他們從營地出發,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們必須自食其力,獨自處理一切事務,應對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
這種教育方法在一些人眼中簡直天方夜譚,他們會叫嚷著反對:“這是胡鬧!讓這么小的孩子做這么危險的事是傷害孩子,我要控告!”而日本教方對這些聲音僅報以淡淡一笑。我對這一教育方法舉雙手贊成,因為這種教育可以鍛煉人的自立能力,而現在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立,是人自強的根本。
縱觀古代豪杰之士,讀后感,大多身受貧窮、等百般折磨,親人又往往沒有能力他們,這些從小就必須自立了。漢高祖劉邦亭長出身,家人皆惡其無能而不與其交,他靠自己獨自拼而稱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殺,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業;朱無璋自幼無親,浪跡天涯而后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業之人皆以親身事跡喻人:自立方能自強。
我們需要自立,是因為“好逸惡勞,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為之,那么在面對困境而又無輔助之時,就唯有坐以待斃了,不習慣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強求生了。在脖子上掛了一圈餅的懶漢便是寫照,他由于平時萬事皆靠妻子,懶惰成性,故當妻子出門之時,也終因懶得轉動而餓死了。
再看阿斗劉禪,我倒認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才不成器。觀魏國五路大軍進犯時的少年劉禪,鎮靜自若,果斷地先請出皇太后壓住眾臣,自己去訪孔明。進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問退兵之計,而是“靜立孔明之側許久,問曰:‘丞相安樂否?’”語中暗含責備而不失王者威風,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決。惜乎劉備叫他“皆聽相父處之”,使他不可自立,養尊處優其人如何不惰,怎能成才?蜀之亡也,孔明、亦難辭其咎!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競爭尤其激烈,我們必須靠自己的拼搏,才能求得一線生機。面對優勝劣汰的時代大潮,我們苦不盡早走出“溫室”,學會自己掌舵遠行,則終將被歷史的大潮所湮沒,為社會所淘汰。
自立方能自強,這是古人用親身事例錘打出的警句。日本教育者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而采取了必要的行動。作為21世紀生力軍的我們,難道甘為人后?所有想在未來一展身手的人們,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讓你擁有光輝的明天!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