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所折服,拜倒在他的“文化”大名之下,狂熱地誦讀他的作品。
不過,在狂熱之后,我陷入了沉思:在他的作品中,我究竟獲得了什么?
是獲得了文化?不,文化并不只是簡單的傳遞。留給我的就只有文化的影子,只能驚嘆,不能擺脫的影子。于是我有這樣的感覺:“文化”只是作者的炫耀,“優美”只是華麗的外殼。
但人們總是很鐘情于“優美”,陶醉于“文化”之中,于是寫文章總免不了引用幾句詩文,幾個古人,力圖使文章富有文化味。并非“歷史虛無主義”,只是只懂得一味地“翻舊賬”,難道不覺得可笑嗎?
還有一些所謂的言情大師,對古文、古人了解不多,只好用肉麻的、故作高深的情話來狂轟亂炸,勉強地砌成一座只有“言”而沒有“情”的空屋子,然后抹上一層凌亂的色彩,再貼上一張告示:只限未成年人入內。
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立意和情節。而且要讓讀者有所,有所,而不是當一個旁觀者或是一個忠實的“粉絲”。單純的立意高,其影響往往有限。只有加上精巧的構思和出人意表的情節,才可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在中國文人始終抓住傳統文化這根救命稻草不放時,西方已經歷了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飛躍,一批批現代派作家以其荒誕離奇卻引人深思的作品,吸引并影響了整個西方大陸。就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也出了一個“日本的卡夫卡”——村上春樹。并且紅遍了半個中國大陸,狀物作文,這難道不該令中國文人反省嗎?
固執地堅守傳統,盲目地崇拜古人,只會令中國文化發展停滯不前。而且中國的“考場作文”教育,只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文化思維”。
把目光放前點,把思維放寬點,不停地往后看,就只會不停地摔倒。有朝一日會出一位“中國的卡夫卡”,而不是“中國的學術超男”。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