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與付出總是人們在生活中繞不開的圈,人人都為接受而愉快,卻總有人為付出而煩惱?伤麄兘K究是“付出”了,“付出”了什么?我們只看見付出者失望的眼神。有時候,付出≠回報。
一頭牛悠然地在岸邊吃草,來的不是放牛娃,而是一名琴師。那位老者席地而坐,捧一張素琴,撥動著天籟之音,誰都知道,無論是白丁宿儒都會為這陽春白雪之聲唏噓不已,微笑、默嘆、伸頸、側目。這些都已使老者淡定,但他還是目瞪口呆:牛仍舊在吃草,仍舊木然,連頭也不回。仿佛回應:我,還是我。
牛錯了嗎?錯了,又沒錯,因為它僅僅是頭牛。引起牛的注意很簡單,一根皮鞭,一把嫩草,不僅一頭,一群都會服服帖帖,熱情高漲。牛“付出”的是呆滯的神情,那不是老者希望的回報,一切,只是因為它是牛。
那么夫差呢?他曾為殺父之仇把越王打得落花流水,也曾讓勾踐飽嘗胯下酸辛。為什么寧可滅亡都不聽忠臣伍子的只言片語?伍子胥“付出”了,“付出”的是一言正氣和一腔忠腸,夫差也接受了,并回應了,付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冷劍。世人都會批判夫差的愚蠢,輕敵,為伍子胥的悲慘境遇同情不已。但為何不想想,既然伍子胥十分清楚夫差的弱點,又為什么不適當提出救國之道呢?為什么“盲目自信”直到“自尋死路”?問題,出在伍子胥身上。
請明白,只要接受,就必定有付出,只是付出的是什么,絕不僅僅跟接受者有關。對牛彈琴不會得到預料中的回報,讀后感,方法不適也同樣如此。有時,付出≠回報。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