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山他是一個普通農民,卻依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已經在創業路上走了30年;他只有初中文化,但憑借著刻苦鉆研,他發明的水泥瓦成型機獲得了國家專利。
他就是許昌縣小召鄉北寨村村民李會山。
是什么讓他堅持創業30余年?是什么促使他去發明國家專利產品?他又是怎么樣的一個人?他的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趕往許昌縣小召鄉北寨村,來到李會山的家中,拜訪這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土專家”。
經過幾分鐘短暫的等待,李會山從自家田地里趕回到了家中。今年53歲的他看上去很精神。古銅色的面容、洪亮的聲音、炯炯有神的雙眼,都印證著這是一個精明能干的“能人”。
話匣子打開了,李會山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
矢志不渝謀創業
翻開李會山的經歷,可以說是厚厚的一本書,記錄著他并不波瀾壯闊但也豐富多彩的人生。
1973年,18歲的李會山中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北寨村當了一名實物保管員,負責保管村里的物資、器械等。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時代,這也算是一個很重要的崗位了。在恪盡職守干好本職工作之余,李會山對機械維修和制造產生了濃厚興趣。而實物保管員的職位也給他琢磨機械維修和制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閑暇之余,李會山都會到倉庫里,對著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勞動工具仔細研究半天。他不僅把這些工具一件件擦拭得十分明亮,還經常對其進行檢查維修,有時還要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改良。甚至必要時,他還會把工具拆得七零八碎,仔細研究它們的工作原理,然后再重新組裝起來,熟悉制作工藝流程。久而久之,人們發現,被他搗鼓過的工具變得更精巧實用,用著也更得心應手。而這一切都為他后來的人生經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說實物保管員給了自己很多學習機會,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李會山清醒地認識到,依靠自己當保管員的收入,遠遠不能養活一家老小。于是,李會山開始了自己的“兼職”生涯——做小生意,名人故事。李會山就此算是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最開始,李會山賣過農用工具,收過榆樹皮,當過糧食經紀人。但這些都是小打小鬧,勉強養家糊口。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李會山也開始不安分起來。1994年,他拿出多年做生意積累的5萬元資金,和朋友合伙開辦了一家小型造紙廠?梢哉f,李會山這時才走上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路。
辦廠伊始,根據分工,李會山主要負責機器設備維護和衛生紙產品質量。在此期間,他所積累的機械知識得到充分實踐。同時,這也讓他對大型機器工作原理及生產工藝流程有了更深了解。由于他和朋友經營有道、管理有方,他們把這個小造紙廠辦得紅紅火火,生產的各類中高檔衛生紙在市場銷售十分順暢。這也為他們帶來了每年數十萬元的利潤分紅。
但是,好景不長。到了2001年,小造紙企業嚴重污染環境,對生態也造成了嚴重破壞。痛定思痛,小召鄉黨委、鄉政府決定徹底取締鄉域內所有小造紙企業(包括家庭作坊)。而此時,已經握有幾十萬元資金積累的李會山正準備和朋友在這一行業大展身手。但由于認識到了環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李會山積極配合黨委、政府帶頭關閉了小造紙廠,開始尋找新的創業路。
2002年,經過多方考察,李會山覺得建筑行業前景廣闊。于是,他投資2萬元與他人合建了一座磚瓦窯廠。但就在他們的磚瓦窯廠剛剛起步,新型墻體材料——免燒磚出現了。免燒磚的出現也讓他們生產的實心黏土磚沒有了市場,而且當時政府又開始整治取締磚瓦窯廠。就這樣,只經營了一年多的磚瓦窯廠只好草草收場。李會山只好又一次重新上路。
2005年,李會山拿出資金20萬元,與他人合作注冊成立了許昌縣一龍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在等待省環保局審批項目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李會山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歷程。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5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