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叛親離
出處:源于《左傳·隱公四年》。 讀書筆記
意思:大眾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極其孤立。貶義。眾:大眾。叛:背叛。親:親信。
春秋時,衛國的公子州吁殺死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奪取了王位。這件事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州吁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借口替先君報仇而前去攻打鄭國。他為了得到宋國的支持,派人對宋殤公說,如果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就會消滅宋國在鄭國的禍根,何況在這次戰爭中,宋國充當主帥,衛國出軍費,如果再聯系陳國和蔡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宋殤公當然愿意那樣做,于是宋國和衛國聯合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在把鄭國的東城門包圍了5天后,哲理故事,才勝利撤兵回去。
魯國的國君對此非常擔心,他詢問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夠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說只聽說做國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愛戴,沒有聽說靠胡作非為贏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擁有重兵,到處發動戰爭,把災難帶給了人民,這樣就會失去人民,國內的民眾都會反叛他,親信的人也都遠離他,他要想成功事業,是不可能辦到的。果然沒過多久,州吁就被石厝設計殺死了。(參看“大義滅親”、“驕奢淫逸”)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6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