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高考作文得“一類上”?什么樣的高考作文得“二類下”?和坊間流傳的“二三十秒隨意批閱一篇高考作文”不同,歷年來,本市高考作文閱卷一直有一套清晰明確的評分標準。近日,本市300多名中學語文教師在華東師范大學參加了閱卷教師培訓班,在高考閱卷組專家的指導下,通過400多份樣卷的判分和評議,對各類作文統一認知,并明確標準。
那么,這個評判作文優劣的標準究竟是怎樣的?周刊邀請相關專家,從樣卷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幾篇作文進行點評,供讀者參照。本版四篇作文均是由應屆高三生依據命題作文“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而作。
得分:67分(一類中)
記得很久以前流行一句話:“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大約是伴著高考恢復,呼之而出的吧。似乎是否定了整個標題,但卻是陷入了“絕對化”的錯誤。開門見山地講,我完全贊同標題的觀點,并想作些補充: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不僅如此,人生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性”,而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談及不確定性,便想作些類比。物理學中目前較流行的便是“量子力學”,而其中精髓,便是“波動方程”的“不確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說:物質第一性。于是,我想,既是如此,那人生的“不確定”,好像也大約有了“些許科學依據”了吧!
“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一切都不需要什么特定的理由,特殊的環境,就“自然而然”地發生著。譬如安娜與沃倫斯基在火車站前的一眼相視,托馬斯與特麗莎在床前的一拳緊握。在“必然的偶然”之下,一切都不被預先地“嚴格”推演,“嚴謹”證明,卻又不斷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變化著。不知道未來,推算不出未來,人生的魅力,也是我所熱愛的,便“皆出于此”吧。
“數學題”令人生厭,更在于他“宿命”的消極論調——在什么都還未做之時,便急切地低下頭。只因是這一點,不知有多少人生便被“扼殺”于所謂的“嚴格證明”之下了。當然,就我所知,也有更多的人并未就此放棄,在苦苦地追尋些什么——好像就有那個永遠活在地壇邊“欣賞著來往熟人”的史鐵生吧!一生恪守著“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其實,人生對他又何嘗不是那樣的“不確定”?但他卻一直堅持著,直至 “斯人已乘鶴,地壇何人懂”,仍堅持著。不確定,確又是充滿魅力的原因——如何走“不確定”的人生路?就算是“預先地被原諒,可笑地被允許”了,但為一二,又何妨呢?
人生處處都存在著不確定的變化。相較于“數學題”的嚴謹,人生卻可存留數學中所謂“增根”一類力舍不余的東西——大約便是無盡的可能吧。假如“不知上帝擲骰”的愛因斯坦他又可曾于“質能轉化公式”之后推演過自己將從小職員成為科學巨匠?我想,應當沒有吧。
或許,從更廣的意義而言,人生不過是生——死的必然經過。既然你我均是出自虛無,而又復歸虛無,那人生又如何講通呢?其實,人生本就不需講通。陶淵明先生不就有句:“好讀書,不求甚解”么?閉上眼的黑暗虛無,也無人能講通——也因此,一切便均成為了一種未知,一種好奇,一種不確定。人生,也就從此刻,從一道數學題,真正脫胎換骨,在虛無的無窮中,綻放出無窮的魅力。
評分理由:
文章從“不確定性”的角度集中闡述“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的理由,無論是“波動方程”的類比,還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抑或后來提到的史鐵生,都從不同的角度呈現了作者對“不確定性”的獨特認識和思考,作為高中生的習作,可稱得上是“立意深刻”,完全符合一類卷的標準。
稍顯不足的是通篇未能將人生中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或“偶然性”與“必然性”)勾連起來談,故未給一類上而評為一類中。
得分:54分(二類下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