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京華煙云讀后感[700]
最后一個家庭,牛家。一個存在于整本書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圖,馬祖婆尖酸刻薄,牛懷瑜卑鄙齷齪,牛素云蠻橫無理。唯一拯救了他們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輩子,驕傲著活著驕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蘭比上比下出言不遜,離婚后跟哥哥誤入歧途,成了當年的“白面兒皇后”。風光又諷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錢,就得做為日本做不正當勾當,謀害同胞。欣慰,慶幸,素云最后的選擇為她干過的所有壞事一筆勾銷,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過自新更值得慶幸的事情?牛家沒落理所應當,也代表了當時的政府官員家里的斗爭有多激烈。100個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總要有一個“黛云”!
書里還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們的生活更加豐富。陳媽,一個鄉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當我看到她自從兒子丟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號衣服不禁鼻子反酸?蓱z天下父母心。后來陳三找到了,可是陳媽卻又沒了。這一對母子的陰差陽錯,讓人想起,那時那日的戰場,有多少母子生離死別;小小的銀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讓人相信命運之輪的轉動;陳三、環兒、博雅、阿?……太多太多,每個人代表的一個世界,代表著一類人,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一股強心力!小人物的輝煌造就了整本書的輝煌。林老細膩的筆觸沒有丟棄他們任何一個人,有生有死,讓人欣慰讓人安心。
書中有一段說老北京的語句,說的很好:“滿洲人來了,去了,老北京不在乎;歐洲的白種人來了,以優勢的武力洗劫過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現代穿西服的留學生,現代卷曲頭發的女人來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戰火中依然在茶館挺細喝茶聊天,生活之計,永不停息!也許就是這種精氣神兒,讓北京撐到了最后,撐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個同樣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沒落。唯一慶幸的是家里的人還是站在向著未來的大隊伍里,帶著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書,蕩氣回腸,把我帶回那年代,感受那時那刻的精彩!
感觸頗深,讀后感嘆,謹以為念。今后重讀感悟又將是另一番。
篇二:京華煙云讀后感[700]
姚家有很多人,電視劇里編劇將曹麗華合和銀屏并為一個角色——蓀亞的女友。導致了電視劇失去了一段精彩。銀屏無疑是悲劇的一個角色,是當時大家庭等級制度下的產物。姚家不允許兒子和一個丫鬟結婚,銀屏被逼無奈才做出后來的事情,體仁最后也沒能好好走到最后;紅玉有人說是林黛玉的另一個形象。那阿非要比寶玉強多了。阿非也許受了兩個姐姐的影響,正直善良開放,再加上有著英式的紳士風格,讓人讀到最后最讓人印象深刻。
再來說第二個家庭——曾家。對于曾家,我說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個傳統而偉大的女人。尚在花齡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輩子活寡,沒有自己的親生的孩子。令人慶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亞是相愛的,即使封建的婚約這個牢籠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婦道,裹著小腳,忍氣吞聲,搭理家事,是典型的中國舊社會婦女狀態。我以為,曼娘的一生也就那么平平淡淡的度過了,殊不知后來發生的一切讓這位舊社會的女子也不堪屈辱站起來反抗!全中國的婦女有大多半是“曼娘”!固守禮教,沒有地位,沒有生活的意義,只為了順從,一味的順從。后來,姚先生說“中日大戰,曼娘說打就打,說不打就不打。”書里的木蘭很疑惑,我也很疑惑,為何?到最后,看到曼娘的結局,周記,我突然明白,林老想說:連曼娘這位傳統女性都要站起來反抗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是時候覺醒了!曼娘最后上吊了,看到這一節時我的心一陣一陣的發麻難過。
曾家的另外的人,曾家的曾先生,也許出于官場的緣故,總是不想承認時代的變化,極力維護舊秩序,和木蘭形成對立。但是在家里,曾先生即使意見不合,但是還是很愛木蘭的。書中對于蓀亞著墨較少,和木蘭伴隨出現,林老后來寫蓀亞變得尚金錢。我覺得他即使這樣也不讓人討厭,代表了那個社會隨機應變的中年人們。經亞顯得平庸的多,我想他最勇敢的事情也許就是和素云離婚吧。曾家,因為木蘭的加入變得精彩萬分,有了素云的加入變得動蕩不堪。曾家,我覺得真正的才像紅樓夢中的賈家,曾經輝煌,最后落魄不堪依然驕傲。
篇三:京華煙云讀后感[700]
昨天晚上終于讀完了《京華煙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的讀完一本厚厚的書了?自問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記不起來上一本讀的是什么,在什么時候。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最后一行字時,我莫名嘆氣。而后的一天時間里,仿佛還是在那段亂世之中,扎下根出不來,也不想出來,多呆一會兒,總是好的。
如今,我的腦袋里有了兩個木蘭的存在。一個木蘭,巾幗英雄稱豪杰,不懼強敵勇向前,是我們朝朝代代贊揚的對象,古書記載,勵志故事,動畫形象,讓國人無人不知,家喻戶曉。而另一個木蘭,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筆下,存在于讀過《京華煙云》的讀者心里。機靈活潑,端莊大方,時髦新派,拋棄舊習,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當,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先鋒。書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寫,她說林老當時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可見林老對于木蘭的鐘愛。此處的木蘭,沒有巾幗的英雄奇跡,更現實更生動,讓人不禁大聲感嘆:“不做巾幗此木蘭,必做書中彼木蘭”!
書中的人物和關系結構是我讀過的所有書中第二復雜的,第一便是《紅樓夢》了。很巧,林語堂先生終生癡迷《紅樓夢》,對于龐大的人物體系細化之分,想必當時也受益于《紅樓夢》。書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個富貴家庭的起落和變遷,僅僅三個家庭,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封建落后又努力掙扎的中國。
姚家,一個不參與政治的生意人家,產業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這位老先生在整個過程中是唯一一個讓我想不出缺點的人,人無完人,也許我沒有參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極度自由的,在看書時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輕十歲二十歲,會不會和他的女兒一樣,積極適應新社會,崇尚新思想。也許是因為年紀,姚先生的這種自由思想沒有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但是在兒女身上,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沒有不理解,一個靈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敗炮火連天,又怎么能擾他清凈?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