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蘭州刻葫蘆[900]
蘭州刻葫蘆——阮氏傳習館各位親愛的團友,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游蘆愛靜,也是蘭州土生土長的姑娘,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我們蘭州有名的刻葫蘆。
曾幾何時,每逢周末,城隍廟的刻葫蘆攤位上,都會擠滿前來觀賞的市民。尤其是在入門左側的攤位上,葫蘆無論大小,15塊錢自己挑來,然后告訴師父要刻什么,無論飛禽走獸還是花鳥蟲魚,保證五分鐘內刻好,若刻馬,踏會追問一句,“坐著的?蹲著的?跑著的?哪個蹄子騰空?”。這個有趣的蘭州爺們就是蘭州有名的刻葫蘆大師阮文輝,與眾多的葫蘆大師一樣,只是從那專注的眼神里,就可以讀出他們對手中這個小玩意的熱愛,也只有他們才知道,這枚小小的葫蘆里,浸透著多少蘭州刻葫蘆的心酸和歷史,阮文輝大師也因為對刻葫蘆的熱愛和傳承,成立了阮氏傳習館,蘭州刻葫蘆始見于清光緒年間,許多說法都提到一個姓王的裁縫,說他是蘭州第一個在葫蘆上刻圖案的人,而據《皋蘭縣志》記載,光緒十八年,藝人王鴻平等人在葫蘆外皮上刻畫戲劇臉譜,也有人說王鴻平就是王裁縫,但實情現已無據可考。到了民國初年,有幾個人別出心裁,在雞蛋上雕刻以刀馬人物和風景名勝為主的情節,作為兒童玩具銷售,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葫蘆,音同“福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奉作吉祥物,而在蘭州說起葫蘆,是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情結,在蘭州,說葫蘆即指刻葫蘆,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屬微雕藝術的一門,在這座黃河名都里只在一枚葫蘆上,就能將蘭州的風情演繹的活靈活現。
那蘭州刻葫蘆的學問體現在哪里呢?專用的葫蘆講究大小均勻,即所謂的“大如珠,小如拳”,刀法要輕于金石,重于微雕,點、挑、劃、拉、勾……要求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圖案取材更是包羅萬象,從傳統戲劇,古典文學,神話故事,明間傳說,到山水花鳥蟲草,名勝古跡,名族風情,甚至蘭州小吃,應有盡有。沒有親眼見過蘭州刻葫蘆之前,你一定想不到,在這樣一枚小小的葫蘆上,竟能演繹出一個如此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蘭州葫蘆種類很多,最小的雞蛋葫蘆僅有算盤珠大,一般做裝飾物和旅游紀念品。另一種單吊葫蘆通常裝養蟈蟈和蚱蜢。這種葫蘆講究圓潤無疤結,以便聚音,頂上旋有圓口,刻上圖案,有一種天然的拙趣。如今通過一代代藝人的努力,刻葫蘆這個集蘭州傳統文化,明間工藝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刻葫蘆也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的風景。謝謝大家!
篇二:洋芋攪團[900]
“說到隴南的小吃,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洋芋攪團。那一碗金黃色的攪團,澆上紅紅的油潑辣子,加上隴南酸菜,再配上四碟農家自制的小咸菜,紅黃白綠,讓人看了就口水直流。這美味的攪團是怎樣制作的呢?小王總結出了三步:1、煮:精選中等偏小的洋芋。其中以武都魚龍洋芋為最佳。
因為做攪團用的洋芋,淀粉含量和水分均不能太高。由于氣候原因,武都魚龍所產的洋芋在淀粉含量和水分上,是最適合制作攪團的。洋芋選好后,洗凈,放在鍋里煮大約1個小時,取筷子試,如果筷子能輕易穿透洋芋,就煮好了。2、砸:將煮好的洋芋去皮,放在用樹狀特制的木槽中,放涼,然后用木棒槌一錘一錘砸下去,很費力氣,所以這道工序一般是由男人們來完成的。砸到什么程度呢?
有經驗的師傅都知道,一般要把握三個”度“:一是細度,攪團要變成糊狀,不能有大的塊狀。二是粘度,攪團要粘在木槽和木棒槌上,這才說明洋芋的勁道出來了,一錘一錘砸下去,洋芋的勁道就慢慢被提煉出來了。這個過程有點像揉面。三是亮度,要砸到攪團發亮,發亮就說明洋芋的勁道已經被充分提煉出來了。這時候的攪團就可以出槽了。3、料:光是這樣的攪團吃起來還沒滋味,料是必不可少的。隴南本地人在吃攪團的時候一般都會配上油潑辣子、韭菜、蒜、酸菜等料。接下來我們就說說料的做法:精選安化紅辣椒。因為武都安化所產的辣椒色澤紅亮,香而不是很辣,跟攪團是絕配。
配上蔥末、蒜苗末、青椒末、武都豆豉,用滾開的有潑上去,充分提煉出香味。然后分別用油潑蒜末和韭菜末。再配上吃洋芋永遠上不了的武都酸菜。接下來就該制作調料水了,在滾開的醋水里放入大紅袍花椒粉、胡椒粉和味精等,調料水就制成了。在冬季,將熱調料水? 除了這種傳統的吃法,洋芋攪團還可以油炸拌糖吃,還可以在酸菜湯里煮著吃。聽了以上的做法,大家是不是覺得一碗看起來很普通的洋芋攪團做起來原來有這么多的講究。『芏嘤慰团笥迅嬖V我,離開了隴南,洋芋攪團吃起來味道似乎就不一樣了。這是很自然的,魚龍的洋芋,安化紅辣椒,大紅袍的花椒,山野菜綠油油,還有寶貝氣候永遠帶不走!洋芋攪團不光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還有消炎解暑治療便秘的功效。根據小王的經驗,洋芋攪團還有減輕懷孕嘔吐的功效。
勤勞的隴南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總結出了這些經驗,洋芋攪團要經過男女合理分工搭配制作而成,它既要有男人的力道,又要有女人的精致。洋芋攪團粘,粘住了夫妻二人的感情,也粘住了一個家對生活的熱愛。”
篇三:葡萄美酒夜光杯[900]
“各位中午好:
在參觀了嘉峪關城樓后,相信大家對嘉峪關的歷史和城樓的建造已經耳熟能詳了,下面我們將感受一下嘉峪關的浪漫情懷。
我要給大家講的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體驗的過程。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傳唱了千百年,壯士的豪邁仿佛還歷歷在目,沒有了古代的金戈鐵馬,有的只是茫茫戈壁上的綠樹成蔭。自從古人發明了酒,這種文明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一路的凄美與空曠讓我們不禁黯然傷神,這樣的砂礫土地能不能種出葡萄,水資源從哪里來,更能否存活,來到這片土地,一切迎刃而解,答案也在一步步展開。葡萄自從西方引進以來,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北緯37。6度讓這種自然的瓊漿無限生長,勤勞勇敢的人們更是將它利用的淋漓盡致,雖然在茫茫戈壁上,地表水很缺乏的情況下,人們利用滴灌技術還是將他培育的茁壯成長,于是,每個葡萄成熟的季節,人們將它小心翼翼的采摘,將它的瓊漿壓榨,再將它經過神奇發酵過程,這種美味便緩緩流到玻璃瓶中,送到我們的全國各地、世界各地,流到我們的餐桌、口中,于是,一切開始鮮活起來,流動起來,這便是葡萄和美酒的神奇轉變過程。
說到美酒,那是很久遠的事情,河西走廊自古就有”河西酒廊“之說,河西人更是將這種文化發揚的無比暢快淋漓,每逢過年過節,親戚朋友聚到一起,在一聲聲的吆喝聲中,將美酒飲入口中,更是一種友情的傳遞,精神的溝通,在外的游子,也是被這聲聲的吆喝而感染,增加了更多的思鄉情,美酒,更多的是家鄉的味道和文化的傳播。夜光杯,一聽之下,都以為是會發光的杯子,哈哈,那你就被忽悠了,古人曰”月光常滿杯“表達一種無限豁達的情懷,更為特色的是,這樣的杯子,耐高溫,抗嚴寒,不沾杯,還有豐富的四氧化三鐵,也可以說是天然磁化杯,自祁連墨玉從祁連雪山采下來后,技術高超的工人便將石料精細磨制,經過二十四道工序后,就呈現出了杯子的樣子,中考作文,啤酒杯,高腳杯,平底杯,爵士杯,各種各樣的杯子開始制作出來,在這里大家可以輕輕拿磁鐵到夜光杯的旁邊,杯子回被磁鐵吸住來回轉動,這樣就是真的夜光杯了。
當然了,也有等級之分哦,以鵝黃色為做好,有一戶話是這樣來形容,”薄如蛋殼“、”細膩光滑“,夜光杯現在更多的被當作工藝品而被大家收藏或者贈送給親朋好友。各位尊敬的游客,剛剛給大家講了一些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文字,大家也發現了,葡萄會釀造成美酒,美酒要倒入杯子大家才享用,多美妙的一個過程。
篇四:萬安符導游詞[900]
吃喝玩樂的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啊。我看整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吃喝玩樂史,也是吃喝玩樂引發各種改朝換代的發展史。
你看以前的皇帝啊、名人,包括背包客的鼻祖——徐霞客,哪一個不是喜歡游山玩水、到處吃喝,還喜歡題字賦詩“到此一游”。當然,我們現在是文明社會,不要再寫“到此一游”了,除非你是大名人。當然了,要是那些皇帝名人,不出來到處玩,我們也沒有那么多傳奇故事了。
我不太喜歡和大家說這些到處都有的故事,沒有意思,對吧。做導游這些年,真正走遍徽州之后,發現徽州這個地方的民間習俗很有意思,除了那些祭祖、跳大神這些通用習俗之外;
很多隱性的民俗,至今還是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一代代就這么流傳。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也很叛逆啊,但是到了30——40歲,等他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為人父母,他們身上那種民俗習慣就慢慢開始表現出來。
這個地方的很講規矩,也很講風水,你隨便到一個百年以上的村子,都能看到這種隱性的民俗習慣。據考證,徽州這個地方,和客家人一樣,都是中原遷徙過來的;最早能溯源到秦始皇時期,當然,那時候黃山還不叫黃山,也不叫徽州,屬于山越地區,荒蠻南夷。
過去能從中原遷徙過來,那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名門大家族,舉家之力才能遷徙得出來,對不對?
這個遷徙持續近千年啊,幾乎伴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為什么呢?中原地區,不是戰亂就是災荒,歷史上多戰亂呀,對不對?
古人信奉“男耕女織,耕讀傳家”、“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理念,你中原地區既然戰亂頻繁,我就舉家遷走吧,《詩經·九?(音域)》里早就說:鴻飛遵陸,公歸不復。我就和大雁南飛一樣,往南邊走吧!就走到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聚居繁衍。
徽州山區,山高林密,交通很不方便,一直以來戰亂就很少,那些正統的中原時期就形成的民俗、家族風氣,就這么一直保留下來。說個最簡單的規矩:
比如
一家人吃飯,必須是子孫給長輩盛飯,一定要雙手奉上;
一定要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能開始吃;
家里有客人來,一定要客人先動筷子,家主之外的人才能開始吃。
吃飯的時候,只能夾眼前盤子的菜,不能挑里面的菜,不能手伸很長去夾對面的菜;
小孩子吃放不能說話,飯碗一定要吃的干干凈凈,不能留一粒米飯;
不能用端起盤子給自己碗里倒湯水;
到了幾歲以后,和長輩一起睡覺,說法是給長輩捂腳,晚上睡覺要伸的直直的,一點都不準動,睡下去什么樣,早上起來還是什么樣。
篇五:蘭州白云觀[900]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咱們今天第一站要參觀的是道教協會—白云觀。那在座當中有沒有對道教有一定了解的呢?所謂道教,是中國上古母系氏族社會自發的以女性生殖崇拜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變過程中,綜合納入多源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并囊括易學、儒家、墨家、道家、中醫、陰陽、神仙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倫理觀念,在度世救人、長生成仙進而追求體道和真的總目標下神學化、方術化為多層次的宗教體系。張道陵字輔漢,生于豐縣阿房村是張張良的八世孫。
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胡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漢光武進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他母親夢見巨人自稱是魁星下降。身穿錦繡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給她。他母親接過來就醒了,只覺得滿室異香,整月不散。由此感應而懷孕,張道陵誕生那天,有黃云籠罩在房子上,紫氣彌漫在庭院中。房間里光華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聞到夢中的異香。道教是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母體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發端萌芽于上古軒轅黃帝祭祀天帝,正式創建于東漢中后期祖張道陵他是道教的創始人,他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教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道教源遠流長,起源于上古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自發的宗教,與其他宗教相比,道教在起源上有它的特殊性,它不是由某個教主在短時間內創建的,而是從發源、萌芽到正式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衍化醞釀過程。
第二,道教是秦漢道家黃老之學的神學化和方術化,融鬼神崇拜、神仙方術、黃老道家于一爐,鬼神崇拜決定了道教的神祗系統和齋醮科儀,方仙信仰決定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煉丹方術,黃老學說決定了道教的宗教哲學和教理教義。
第三,道教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將中國易、儒、道、墨、醫、陰陽多種文化要素都雜取博收進自己的大葫蘆中,同時也借鑒了印度宗教的一些因素。
第四,道教的目標是度世救人、長生成仙和合道通神,貴生樂生,因此有著逍遙樂觀的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并促進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五,道教信仰層次多元化,包括神仙信仰、丹道修真、玄學研究和方術活動,因而體系龐雜、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民間信仰、民間宗教和玄學方術大多可以納入道教范疇。道教節日多為紀念其神仙及祖師的誕辰,其傳統的節日有老君圣誕、玉皇圣誕、呂祖圣誕等。老君圣誕即是道教教主老子的誕生日,相傳老子生于殷武丁九年二十五,因此道教會在次日做道場以示紀念。玉皇圣誕相傳是丙午歲正月九日,后世道觀就在次日進行紀念祭祀。
呂祖誕辰即是呂洞賓的生日,傳說于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天降白鶴洞賓誕生,于是道教常在此日辦齋醮紀念。此外,在每年夏歷三月三日的盛會是為了紀念西王母誕辰時宴請諸仙的蟠桃盛會,三月十五日為張天師圣誕,十一月冬至日為元始天尊圣誕,十二月二十二日為王重陽圣誕,F在咱們就正式進入白云觀內參觀,白云觀它也叫呂祖廟,位于濱河中路南側,東鄰中山橋,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是由陜甘總督瑚松額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蘭州三觀之一。山門額雕”“升云得路”“,門楣懸鄧寶珊所題”“白云觀木匾。觀內供奉有呂洞賓的塑像,有東西望河樓、戲樓以及前、中、后院等一組三進的建筑群,兩側為云水堂、鐘鼓樓、道院等。后殿有花園、八仙閣瀟灑軒、鶴鹿亭、來仙亭、聚仙亭、群仙樓等建筑,古香古色,道教風格濃郁。白云觀如今四時香客絡繹不絕,CCTV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曾經在自己的書中有一段非常真實的記載。隴上學者青林居士有一首詩這樣寫道:靈霄寶殿奉玉皇,觀天觀地觀四方。云爭飛帆翔千鶴,白馬浪前有慈航。此詩為藏頭詩,卷簾格,藏頭為《白云觀靈》。一進山門是王靈官(相當于佛教的韋陀,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正殿中正中供的是呂祖爺(道教把男性神只都稱為某某爺),兩邊供的是全真七子,正殿的背面供的是救苦爺。第二進殿供的是玉皇大帝,在那可以抽簽。第三進殿供的是三清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第三進殿西邊有個門進去,有一座塔,那里供的是十殿閻羅王(相當于佛教的地藏王菩薩),清明、十月一的時候有好多人在哪燒紙,那個塔大概相當于”郵局“的作用吧,給先人們燒的紙錢就通過那里”寄“過去了。以上是沿著正中軸線而言的。進門西側第一個殿,供的有斗姆元君、六十元辰等。再往前一個殿供的是土地爺。東側第一個殿,供的是慈航尊者(相當于佛教的觀音菩薩)。再往前供的是金花娘娘,武財神殿。再往前,對稱的兩側——西側是文三司,東側是武三司。各個神只主管什么,都有標牌介紹,大家要請請香(其實就是買香,但為表虔誠肅穆不言”買“)的話,進山門就有。現在我給大家半個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參觀一下想卜卦的游客也可以去卜,半個小時后我們在門口集合,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7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