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讀培根隨筆有感600字

關鍵詞: 初二作文 來源: 作文大全網

篇一:《培根隨筆》讀后感[600]

  弗蘭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們并不陌生:“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隨筆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比較集中地表現出他的“人生哲學”。

  在他其中的一篇隨筆《談美》中,闡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初三作文。但是,這篇隨筆舉例的美德兼備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覺得這是由于他的男權視角與貴族視角在支配著他的“筆頭”吧!

  在談《論厄運》中,他寫道:“幸運中并非沒有諸多的憂慮與災禍,而厄運中也不乏種種的慰藉與希望。”說明在幸運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說不定下一秒鐘就有災難;在厄運中的人不能灰心喪氣,或許也有一些好運而伴隨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培根讀書的感想,充分的描寫了讀書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隨著讀書的不同而改變。

  《論友誼》中,他說:“凡與朋友分享快樂者,都會感到其樂更甚,而凡是把憂愁告訴朋友者,都會覺得憂愁頓減。”強調出人與人之間友誼的重要性。讓朋友來和你一同分享快樂,一同分享憂愁吧。

  培根說得好,“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微末節,但對于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讀書的經驗主義者深思。

  讀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對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權視角。讀培根的《培根隨筆》和其他的書,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篇二:《培根隨筆》讀后感[600]

  對讀書的方法,培根說得比較抽象,沒有說出那些書應該如何?他只是提醒人們,“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淺嘗不就是蜻蜓點水嗎?有些知識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鯨吞嗎?

  有些知識要求迅疾、新鮮;細嚼爛咽,如經典思想需要品讀,要品讀,需要把心靜下去,需要把時間投入進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閱讀經典,可能給你的感覺就像一盞很小的路燈,照亮你的腳下,光圈也不見得范圍很大,不過,只要堅持下去,又會迎來第二盞路燈……一盞盞路燈延續到未來的路上。

  等到走過漫長的道路,遠離你熟悉的環境時,你若是回頭遙望,盡管是山重水復,煙霧迷茫,但你會從心底里發現第一盞路燈的意義。

  培根進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他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不過,這里原則的話說了一大堆不行,對實際的操作沒有意義,按照我的觀點,只能選擇簡潔、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選讀古詩詞,瀏覽的可能是小說,精讀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蘊的著作,如《蒙田隨筆錄》、《培根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理想國》、《叔本華隨筆》、《尼采隨筆》、《西方哲學史》等;還有《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幽夢影》、《菜根談》等等。

  讀書的問題,有時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問題在書中無法解決,只能在書外化解。培根的閱歷,使他談讀書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廣闊的視野,談吐就變得非常精妙,“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篇三:《培根隨筆》讀后感[600]

  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好多人也是有讀書愿望的,只是這種愿望未有理性的支撐,故使得思想的大廈成為沙上的堡壘,水中的花月,經不起時間的流逝。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對讀書的目的與讀書的方法不清楚所致的。

  說起讀書的目的,不太容易說,同是中國人說法都不一樣。周恩來說:“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則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也有為讀書而讀書,為學問而讀書,為做官而讀書,為好的工作而讀書,為趣味而讀書……不論是何種目的,至少比不讀書的人們要好些。讀書的方法也因人的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

  毛澤東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曾在年輕的時候,在書上作了大量的筆記,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他的一生。魯迅是讀書的大家,有“隨便翻翻”的讀書之法,也有“抄書”之法……這里就有一個問題,讀書的目的、方法與不讀書的人無關;與都讀書的人也無關,因為雖然都是讀書,可方法不一定相同,所以讀書只能屬于自己的私事,有一個只有自己才能探測深度的途徑。

  培根認為,“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找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衡和思考。”這一句話中,信息是豐富的。“辯駁、信從、資料”都是表面的,而“權衡”和“思考”,才是讀書的目的。所謂“權衡”即比較,可把書與書的知識進行比較;也可以把書與實際知識進行比較;可以古今知識比較,也可以中外知識比較,文化、制度、思想、建筑等等無不可以比較。

  所謂思考,即通過人的讀書,開掘人的潛能,用知識幫助人去想問題,想現實的,想過去的,想未來的,大至宇宙,小至方法,無所不思,無所不慮,這樣的思考,也是一種思考的積淀,達到一定的量時,思考才會精妙起來。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83518.html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