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業的一位傳奇人物,馬明哲,登上了時代賦予他的舞臺。
1985年年初,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派調配一組組長馬明哲,去參加一個研討會,重要的與會者是聯合國勞工署考察團。在這次會議上,勞工署一位副署長針對蛇口工業區實行的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國際慣例,這筆錢由獨立的實體來管理”。這位戴眼鏡、頭發花白的專家詳細陳述了這種管理方式的好處。1979年,蛇口工業區建立伊始,便著手建立社會保障機制,要求在蛇口開辦工廠的“資本家們”為每一個“打工仔”、“打工妹”繳納養老、醫療、雇主責任險,繳納比例為勞務費的20%,費用由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代為收取。
蛇口盛行之風是革新、突破。聯合國勞工署副署長等專家的意見很快被采納,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的招牌很快掛了起來。它全權接管了蛇口工業區勞動人事處的社保相關職能,“退休金改為由社保公司統一運作”。距此六七年之后,中國城市退休養老保障制度在上海邁出了第一步。
平安“胎動”
具體負責籌謀此事的馬明哲,一年后由社保公司經理助理升任副總經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
中國保險業的一位傳奇人物,馬明哲,登上了時代賦予他的舞臺。1986年,而立之年的馬明哲經常犯愁。“社保公司已經成立,匯聚了工業區大量的統籌資金,將來要用作支付職工退休金,如果遇上通貨膨脹嚴重的時候,這筆錢放在銀行里肯定要貶值。”幾個月前,社保公司已經把一部分錢投資給了一家領帶廠、一家絲綢廠、幾家商店以及一家信息技術企業(2000年之后,在國內ERP應用軟件市場上,這家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是投資實業,絕非穩妥,一是回報率低,二是資本變現能力差。”
“大家看到香港的商業保險做得不錯,認定公司在工業區同樣可以嘗試。”社保公司決定利用手頭資金,搭鍋支灶,將原來社保中的雇主責任險轉變為工傷險,從這個險種入手開始操持辦理商業保險。“那時蛇口的氣氛是什么都可以說,可以做,可以試。”米還沒下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下稱“人保”)深圳特區分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保險監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的副行長親自趕到蛇口。馬明哲負責全程接待,并從這位人�?偨浝淼目谥械弥�“工傷保險屬于商業保險的范疇,社保公司無權經營。依據《保險暫行管理條例》,現向你們正式提出此問題。”
與十多年后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迥異,當時金融行業的監管事務全在中國人民銀行職責之內。既代表監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又代表保險經營主體人保公司,這位總經理態度友好地向馬明哲告辭。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蛇口支公司的異議書隨之而至。蛇口社會保險公司當時的幾個兵,辦公室秘書楊秀麗、業管處總經理黃建平跟著領導們一起討論這個異議書,依舊還是那個意思:工傷保險屬于商業保險,社會保險公司不能辦商業保險,要辦得申請新的執照。對人保的態度,蛇口社保公司多少有點意見,但依法辦事,對方占著理,抱怨也于事無補。關鍵還是要把公司執照跑下來。
從哪里入手?沒有“辦事指南”,大家誰也沒個譜。于是一條線去跟金融業的監管部門談,一條線跑去跟市政府談。折騰幾個回合,又搞明白一個意思:單辦執照是不行的,要成立專門的商業保險公司來操作這個事情,而要成立新性質的公司,非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不行!虛耗了許多精力,大家才搞明白問題要到北京解決,不免有一種失落和“高不可攀”的感覺。
從清王朝建輪船招商局之日起到1986年,招商局集團迎來了100年華誕。此時,招商局集團隸屬交通部,總部在香港,蛇口工業區的這片土地上簇擁著它投資的幾十家企業,涉及的領域包括地產、金融、航運、旅游等,每年為國家創造著數以億計的利潤。集團大慶,招商局旗下的各家公司都派人出席。座談會上,發言者們躊躇滿志地瞻望未來,民族大義、歷史責任、振興祖國、富強人民的理念不時被提到,100年走過來的艱辛和坎坷也沒有被忘記。馬明哲坐在其中,作為社保公司唯一的代表,他的腦子里想的是,如何成立一家商業保險公司。輪到他發言,他先簡單地提及了招商局辦保險的歷史,末了把蛇口社會保險公司的困難說了,“情況就是這樣,我們能不能像100年前招商局辦保險公司一樣,重新讓工業區操起這份舊業呢?”
馬明哲說的保險公司自然是保險招商局。當年,通過不斷增資,保險招商局經歷了仁和水險公司、濟和水火險公司、仁濟和水火保險公司的變遷。到1920年,“沉淪”到官辦境地的輪船招商局舉步維艱,虧銀高達2000萬兩。仁濟和水火保險公司大部分資金滯留在輪船招商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仁濟和的業務慢慢萎縮,最終在1934年10月停業。
聽馬明哲說完,對招商局歷史熟稔的袁庚卻沒有舊事重提,他回答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對袁庚的做派,馬明哲并不是沒有耳聞。三年前的1983年,蛇口工業區群眾直接選舉、考評經理,在工業區一次董事會改選時,袁庚被15%的人投了不信任票也并未心存芥蒂。袁庚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他只是需要更多的理由和陳述。
就實際開辦新型保險公司的情況來說,競爭對手如果不能允許蛇口社會保險公司從事商業保險,袁庚又有什么理由能認可或同意一家新體制的保險公司誕生?馬明哲已經隱約感到公司成立及未來發展的一大障礙固然是行業壟斷,但中國金融業的進入許可制度或許是更大挑戰。日后,1988年公司成立的歲月里,馬明哲和他的團隊將對這些問題理解得更加深刻。不過在當時,他只是把想法匯報給袁庚,讓他知道自己的觀點。
但是直到當時,馬明哲都沒有單獨面見袁庚的機會。“袁庚在當時的蛇口來說,跟‘神’一樣,見一面很不容易。”他后來回憶說。
對自己認準的事,馬明哲絕不輕言放棄。他找到招商局副總經理車國寶,請他把更詳細的報告轉交給袁庚。這次的報告,不再是“推倒重來”式的方案,而是立足現實,“暫時后撤”,為的是以后能“大踏步前進”。
“當時要見袁董真的很難,車國寶找了袁董,袁董了解了我的想法并表示了興趣,讓車國寶安排時間與我面談,這樣我才有機會去香港當面向袁董匯報。”
1978年袁庚創辦蛇口工業區,從想象到開始施行只用了三個月,而1986年開始,馬明哲草創平安卻用了將近兩年,他沒有袁庚那么光輝的際遇。不過,堅持和執著幫了他的大忙。
平安“起航”
1988年4月21日,平安第一屆董事會以董事長劉鑒庭的名義發出了第一次會議通知,通知其余9位董事于4月28日召開首次會議。
馬明哲作為招商局蛇口社會保險公司的副總經理,也是董事之一,但他的心情不同于其他人。這些天他不斷在修改手頭的一份報告,準備在董事會上宣讀。
會議開始了。
馬明哲作匯報。他先動情地回顧了公司成立的過程,從1986年蛇口社會保險公司有意成立一家商業保險公司,到幾十次走訪深圳各部門摸索辦保險公司的門徑,從一年后被管理部門以“條件不成熟,不能開辦商業保險業務”為由駁回,到費盡波折二次申請依然受挫,到“闖進”中南海,再到屢次折返北京商洽得到基本同意,直到1988年3月被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馬明哲將這兩年的奔波歷數了一遍。除了肯定和他一起闖的同事“具備堅定的信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外”,他也未忘記感謝各方面的支持。
在座的董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其中的艱辛,雖然沒有親歷,但通過幾天前就已經遞給他們審看的報告草樣——對公司成立的艱辛有所說明——他們對事情已有大致了解。這些人在權力位置上久待多年,都明白探索新事業的難度,阻力不都是因為人為的官僚主義,有時即使官員們心生慈念、欲助一臂,在各部委、機關出臺的種種條例前也會無所適從。他們看著眼前這位具體事務操辦者的清瘦面容,想象著他和他的團隊碰到的困難,不禁給予了由衷的肯定和表揚。
馬明哲接著匯報公司對未來的看法與計劃。他分析了深圳地區的市場,得出的結論是仍有75%的保險市場沒有開發,可做的業務量仍在70億元以上,能賺到的保費不少于7億元,潛力巨大。他也沒有忘記肯定公司潛在競爭對手人保的實力,并表示要借鑒他們成功的經驗,制定靈活多樣的保險條款。最后他提到了“三期規劃”——初期3年,在深圳市內建立3家分公司,20~30個辦事處和50個代理點,全面開展業務;中期3~5年,在國內4個經濟特區、海南省、14個沿海城市和香港建立分公司、辦事處及代理點,經營團險以外的一切險種;后期5~8年,基本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分公司、辦事處及代理點,經營國內所有保險險種。
1988年結束的時候,平安僅有的3臺電腦除了一臺配給行政用之外,其余兩臺錄入了1 144筆業務,共為公司收了596萬元的保費,業務員還在深圳市建立了84個代理處,其中44個在深圳,19個在蛇口,7個在南頭,寶安縣城還有下面的鄉鎮也布置了14個點。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和一些外資銀行都被發展為平安的代理處。這些代理處拉來了66%的業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enggong/4876.html
相關閱讀:專注是一種力量,就像那穿石的水滴
成功在困境與壓力中誕生
愛上你是一種淡淡的憂傷
愛情神話
奧巴馬就職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