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企業一年生產全球1/10的臺式電腦、2/3的個人電腦零組件,被美國的《商業周刊》成為“代工之王”。他坐擁百億元,但不穿名牌、不開名車,用的是普通的老款手機,并且直到今天,仍保持著創業時的執著和勤奮。創業之初,他的資金都是母親辛辛苦苦攢下的,所以花每一分錢,他都要算20次。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時,他卻毫不猶豫地向災區人民捐贈了6000萬元的資金。他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
借岳父的錢發家
郭臺銘祖籍陜西晉城,1950年生于臺灣,是家中的老大。16歲時進入臺灣海事�?茖W校學習,因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后,他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臺銘以母親給他結婚的20萬元新臺幣(約5萬元人民幣),與朋友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主營塑料產品。不到一年時間,因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料價格上漲,出現經濟蕭條,原股東先后退出。郭臺銘不甘心“用結婚錢辦起來的公司”就此倒閉,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獨自把工廠盤了下來。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興起,郭臺銘便從制造黑白電視機選臺的按鈕開始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規模只有30萬新臺幣的小公司,員工15名。在家人幫助下,一年后鴻海開始贏利。
靠計算機成功轉型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開始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聯系。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 領域的第一年。當許多中小企業主把家電業勢頭漸衰看成是無法逆轉的危機時,郭臺銘卻把別人眼中微乎其微的機會化為日后成長的基石。1984年,郭臺銘花費了近1000萬元新臺幣從美國引進了一種關鍵設備,這幾乎是鴻海當年所有的利潤。
“市場總是獎勵有勇有謀的冒險者”。鴻海開始快速擺脫創業以來無法大步成長的困境,轉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85年,鴻海以5.6億元新臺幣的營收正式進入《天下》雜志制造業1000大排名。1988年,鴻海員工達1000人,營業額正式突破10元新臺幣。這也是鴻海第一次設立“世界級目標”的一年。
1996年,郭臺銘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深圳成立廣東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在這里,郭臺銘找到了成功的著力點,也開始了企業飛速發展的歷程。這個時期,企業界掀起了以資金密集型為主的第二波臺商投資內地的熱潮,此時,富士康已經依靠前期積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別設立了科技工業園,這成為公司一個新的增長點。如今,鴻海在內地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在蘇格蘭、愛爾蘭、捷克、美國休斯敦、洛杉磯等地設立了海外制造中心及廣布全球的60余個國際分支機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PC連接器、PC準系統的制造商。
郭臺銘將他的商業判斷力與持之以恒的質量控制和極具競爭力的定價成功結合在一起,這才造就了他繁榮興旺的制造業帝國。鴻海精密在臺灣上市,與客戶交往時使用富士康這個名稱,目前公司市值已經達430億美元,相當于其全球十大競爭對手的市值總和。鴻海精密一位發言人說,郭臺銘的身家目前約為100億美元。
勤儉一生為慈善
擁有100億美元身家的郭臺銘不穿名牌、不開名車、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很難看出他是臺灣首富。他的辦公桌是由幾張會議桌拼湊而成,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個小鬧鐘和一對鍍金的獅子;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幾年的鐵椅子,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才換上了新椅子;會議室的墻上基本沒什么裝飾,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上班時間,公司走廊的燈要間隔著亮,午餐時分,用餐者辦公室的燈一律熄滅……
許多人并不知道,去掉企業家的光環,郭臺銘還是一位慈善家。多年來,他的鴻海集團及富士康基金會一直在從事各種慈善活動。2003年,富士康科技集團深圳市二級醫院及臺灣羅慧夫基金會共同啟動了“微笑工程”,為全國各地的唇腭裂患兒進行手術治療;2006年,富士康基金會向中華骨髓庫捐贈了1.03億人民幣;2008年5月,富士康又向汶川災區捐款6000萬元人民幣。據了解,退休后的郭臺銘還將繼續他的慈善事業,并且把這些財富分成三等份分別用于科技研發、教育藝文、醫療生技三項慈善領域。
據富士康統計資料顯示,自1994年至今,集團已向內地慈善事業捐款8億元人民幣,其中郭臺銘以個人名義的捐款已超3億元。這對于靠做黑白電視機按鈕、自己騎摩托車送貨起家的郭臺銘來說,沒有真愛無疆的心胸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作為的。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做善事的行列中。”說這話時,郭臺銘從容、淡定,卻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隱藏其后的感情與感染力。這種“大愛”是可以被感知的,當然,它更應該是可以被傳頌與傳遞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enggong/4895.html
相關閱讀:奧巴馬就職演說
愛上你是一種淡淡的憂傷
成功在困境與壓力中誕生
專注是一種力量,就像那穿石的水滴
愛情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