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讀高中江西宜春青年袁建波因家庭困難,輟學赴福建打工。在火車上,他遇到了同去福建打工的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鎮農民嚴輝明。由于山洪暴發造成鐵路中斷,嚴輝明與袁建波等人結伴改乘汽車。汽車行至福建省境內后,因公路塌方,他們不得不轉為步行。接連而來的意外,用光了袁建波所帶的100多元盤纏。在他饑腸轆轆時,嚴輝明為他送來了一碗面條。在隨后一天一夜的路程里,嚴輝明還為袁建波墊付了70多元車費。在福州分手時,之后兩人互留地址道別。
這一碗面條和70多元車費的“滴水之恩”,使袁建波念念不忘。他記住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古訓,發誓要找到嚴輝明,以報答他的一飯之恩。他花了9年時間尋找恩人,寫了數十封信寄往當年嚴輝明留下的地址,但一直得不到回音。今年2月,在小河口鎮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袁建波終于聯系上了已50歲的嚴輝明。電話中,袁建波聲音顫抖地說:“9年了,我一直在尋找您,想當面感謝您,和您說說話……”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事;人生在世,也總會有人在你不如意時伸出幫助之手。危難見真情,相知在急難,雪中送炭,最為可貴。坦桑尼亞作家夏巴克·羅伯特說過:“考驗朋友的偵察兵,再沒有比患難更為合適。一帆風順能帶來朋友,而苦難卻考驗朋友。”挨餓的痛苦是最難受的。一飯之恩在特定的條件下是令人難忘的。在大仲馬的名著《基度山伯爵》中,最懂得金錢價值的銀行家鄧格拉司落入了基度山設下的陷阱后,幾天沒有進食,他不得已用十萬法郎的支票換一只雞、二萬五千法郎的支票換一瓶酒。因為支票在石窟中是不能當飯吃的。對陷入困境和饑腸轆轆的袁建波來說,一碗面是最好的幫助,也是最難忘的幫助。袁建波的品德之高尚,就在于他的處境改善以后,仍把別人的幫助一直記在心里,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還報一飯之恩同樣是很了不起。袁建波把沒有報還報一飯之恩視作為人生最大的遺憾,這種心情是多么難能可貴。
頗有戲劇性的是,給袁建波以幫助的嚴輝明,雖然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但他的思想境界同樣也是很高的。袁建波是知恩必報,嚴輝明是不求回報。他不給袁建波回信是故意的。嚴輝明告訴袁建波,9年前的那次路遇,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同路人該做的一點小事。這些年,他對袁建波的每一封來信都細細地看過,并且為袁建波的勤奮上進、命運改變而高興。他之所以沒有回信,是因為不希望從袁建波身上得到任何回報。兩個好人,聯袂合唱出了人世間一曲動人的和諧頌歌。
無獨有偶,日前讀鄧偉志先生文中提及習近平不忘滴水之恩并涌泉相報的一個故事,也使我大受感動。巧得很,我從2006年1月出版的《中國高端訪問》一書中一篇《習近平寫真》,得到了這個傳聞的出處。1968年習近平,從北京到陜北梁家河村插隊,當時只有16歲。他不會做飯,農民呂侯生就把做飯的事承包了。一次夜戰回來,習近平肚子餓得咕咕叫,屋里實在沒有東西可吃,呂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兩大碗放進鍋里,燒開煮熟,兩人眨眼功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1994年,呂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給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寫了一信求助,習近平三次請呂侯生到福州住院治病,不但自己支付了呂侯生幾萬元醫療費,還在百忙中到醫院陪護看望。呂侯生激動地說,真不好意思,花你這么多錢。習近平說:“誰讓我們是朋友哩!”習近平還對前來福州考察的延川縣縣長說,呂侯生是殘疾人,政府要多加關照。此后,延川縣民政局給呂侯生每月發放生活補貼。
小節也是節,小節見大節。不忘一飯之恩,看上去是小節,其實卻是崇高的靈魂的力量。特別是當了大官后,能做到這一點,更是難能可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就是這個道理。讀了習近平幫助農民呂侯生的故事,更令人可敬可佩。善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黑格爾說得好:“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從百姓到高官,知恩圖報的道德境界是相通的。我們再次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了它的不凡含義。我們慶幸上海從此有了一位好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enggong/9332.html
相關閱讀:愛上你是一種淡淡的憂傷
專注是一種力量,就像那穿石的水滴
成功在困境與壓力中誕生
愛情神話
奧巴馬就職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