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課 《湖心亭看雪》同步練習
【課文導讀】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這種情感須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就能理解。
【學習重點】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熟讀并背誦課文。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領悟作者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懷。
【學法指導】
古代優美的散文必須充分地讀,譯讀、品讀、背讀、聯讀依次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學習它要做好課前預習,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并反復閱讀,在誦讀中展開想像,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體會作品簡練樸素的語言特色。在這篇游記中,敘事是行文的線索,寫景是游記的表現重點。所以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最能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從而體會白描這一手法的精妙。
【訓練提升】
一、基礎鞏固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霧sōn?( ) hn?dn?( )( ) ?( )一小舟 草芥( )
cu衣( ) 鋪zhān( ) 長堤( ) 更( )定 強( )飲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擁毳衣爐火 (2)霧凇沆碭
(3)與余舟一芥 (4)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5)舟子喃喃曰 (6)是日更定
(7)余?一小船 (8)是金陵人,客此
3. 文學常識填空與名句默寫。
(1)本文選自《 》,作者 ,字宗子,號 , (朝代)山陰人,明亡后不仕。除本文出處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
(2)大雪三日, 。
(3)是日更正, ,獨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5)在祖國的文學寶庫中描寫西湖的詩句有很多,如 ,這是蘇軾筆下的雨后西湖;
,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這是楊萬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而秋天的西湖蕭瑟飄零:只言山色秋蕭索,繡出西湖三四峰。哦,西湖的確是個迷人的地方!
(6)在文學花園里描寫雪景的詩句也不少,如 ,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梨花喻雪,表現雪的大和猛,可謂妙矣;
(劉義慶《詠雪》)謝道韞生動形象地描摹雪花漫舞之輕盈狀。 ,
(柳宗元《江雪》)中絕、滅二字畫出天寒地凍,人跡絕跡的雪景。
,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用夸張手法展現了壯闊雪景。而張岱眼中的西湖雪景是 ,上下一白。
4. 對課文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西湖的特定時間與環境,暗含著對西湖雪景的癡情。
B.第二段通過對天、山、云、水,上下渾然一白的白描手法和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舟,兩三粒舟中人的襯托,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壯觀。
C.第二段可見作者癡心觀賞雪中西湖美景的獨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話贊作者比客居者更癡情于西湖。
二、精段閱讀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其中包含著
的深情。
6. 辨析下列一詞多義。
(1) 是日更定( ) (2)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
(3) 惟長堤一痕( ) (4)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上下一白( ) 雕欄相望焉( )
7.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8.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
9.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10.上文畫線句子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特點?
11.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聯系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深意?請寫出的體驗。
三、拓展訓練:閱讀下面袁宏道的兩篇西湖名文,完成文后習題。
(一)西湖
袁宏道
從武林門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顏,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凈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遍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12.給加點的字注音。
突兀( )即棹( )小舟入湖
已不覺目酣( )神醉 波紋如綾( )
13.加點的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詞船槳,這里作動詞,劃槳 B.已不覺目酣神醉:喝醉酒
C.覓阿賓舊住僧房:尋找 D.余游西湖始此:開始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茶畢,即棹小舟入湖。
譯文:
(2)已不覺目酣神醉。
譯文:
15.文中游西湖的路線是怎樣的?
16.按下面的意思,分別寫出相關的文句。
(1)作者描寫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初見西湖美景時心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現代漢語描繪下列景色。
山色如娥,花光如顏,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
(二)晚游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絕: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注】①羅紈(wn):絲織品。②午未申:指午時、未時、申時三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的這一段時間。③夕舂:夕陽。
18.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梅花為寒所勒 勒: (2)山嵐設色之妙 設:
1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①是金陵人,客此 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 B.①猿則百叫無絕 ②月景尤為清絕
C.①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為寒所勒 ②歌吹為風
20.翻譯下面的句子。
此樂留與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譯文:
參考答案
1.凇、沆碭、ro、ji、毳、氈、dī、?ēn?、qiǎn?
2.(1)細毛皮衣;(2)寒氣彌漫的樣子;(3)小草;(4)大酒杯;(5)小聲地不斷念叨;(6)晚上八點左右;(7)通橈,撐,劃;(8)客居。
3.(1)陶庵夢憶、張岱、陶庵、明末清初、《西湖夢尋》(2)湖中人鳥聲俱絕 (3)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 (4)莫說相公癡 更有癡似相公者(5)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6)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未若柳絮因風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燕山雪花大如席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
4. D
5.懷念故國的深情
6. (1)古代夜問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還(2)表轉折關系的連詞;表順接關系的連詞
(3)一道;全 (4)哪里;句末語氣助詞
7.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8.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9.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10.連用三個一字,與上下一白相呼應。寫法上,作者未站在一個固定點上,而是不斷變換角度寫景寫人。
11. 通過寫景,突出清高脫俗的情趣。詩中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了自己的卓然獨立。意思對即可。
12.w zho hān ln?
13.B(形容非常愛看。酣,喝足酒)
14.(1)喝完了茶,就劃著小船進了西湖。
(2)已經不知不覺讓人看得如醉如癡了。
15.從武林門出西行,到昭慶,然后棹小舟入湖。
16.(1)山色如娥,花光如顏,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2)不覺目酣神醉,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17.意思對即可,略
18、③勒:約束,阻止。④設:著,涂。
19、C
20、這種快樂(只能)留下來給山中的僧人和游覽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庸俗的人說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1135679.html
相關閱讀:初二下冊語文練習冊答案(人教版專用)9
八年級上冊語文練習試卷
2013年八年級下冊語文5月月考試卷(帶答案)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附答案)
最新八年級語文期末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