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同步練習
一、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
2.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
3.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4.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7.頷聯和頸聯運用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8.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二、 1.“薄暮”在詩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東皋薄暮望”,說明了試題。地點:_____,時間:_____。事情_____。
3.頷聯寫薄暮中的“秋夜靜景”,山對樹、____對____,____對______。
4.第三聯描寫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樣的景象?
三、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借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后,嘗耕東皋之意。
B.頷聯和頸聯運用工筆細描的表現手法,精細地描畫出了農村生活的真實場景。
C.頷聯和頸聯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使詩歌充滿畫面感,突出了鄉村氣息。
D.尾聯表明了詩人在現實當中難覓知音,孤苦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高士賢人。
2.請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3.詩人在傍晚野望時,描繪出了怎樣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賞析詩歌《野望》,回答下列問題。
1.詩的首聯化用了哪兩位詩人的什么詩句?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3.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2)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寫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4.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
5.描繪了一幅滿天秋色(江天寥闊、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巒疊嶂的富有詩意的山水畫。
6.抒發了作者悠閑(閑適)驚喜(喜悅、喜愛大自然)之情。
7.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8.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二、 1.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
2.東皋 薄暮 望
3.皆、惟 色、暉
4.牧人趕著牛羊,獵人騎著馬帶著許多狩獵所得,回家了。
三、 1.B(應是白描的手法,以質樸的語言描畫。)
2.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日暮時分,站于東皋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一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沉,紅霞映天,余暉鋪灑在每一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著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著馬,馬上馱著獵物也回去了。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四、1.(1)“東皋薄暮望”化用陶淵明的“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
(2)“欲何依”化用曹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
作用:(1)首聯用典,表達了詩人一種莫可名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
(2)點題,并為中間兩聯寫景作了鋪墊。
2.舉目四望,樹林和山巒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整個畫面蕭瑟恬靜。
3.抒發了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愿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1207371.html
相關閱讀:初二下冊語文練習冊答案(人教版專用)9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卷(附答案)
最新八年級語文期末試題及答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練習試卷
2013年八年級下冊語文5月月考試卷(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