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記憶是對經歷過的事物能夠記住,并能在以后再現(或回憶)或在它重新呈現時能再認識的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三方面。簡而言之,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大腦中的反映。記憶對人類個體的心理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通過感知從外界獲得信息,如果不能將某一部分保留下來,就不會有知識、經驗,就不能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也就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記憶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發展的奠基石。因此,作為中學生來說,記憶力更是不能忽視的能力,在此,以初二年級為例,來談談如何提高記憶力。
二、初二年級記憶力表現的特點
初二是一個平穩的發展時期,沒有了初一對中學生活的新奇和暫時壓力,也沒有初三面臨畢業升學,擇業的兩難選擇的壓力,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這一時期是潛心努力學習的時期,也是一個產生劇烈變化的時期,更是一個危險的時期,也是一個爬坡的時期,是一個分水嶺。
在這個時期,很多孩子會出現看不下去書,或者總覺得學得東西記不住。在每次的考試中常常是在文科的默寫或簡答題方面丟分。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智力有問題,記憶力似乎太差。其實,這個現象大多都不是因為智力的問題。在初二這個年級,我們適應了學習的環境,此時的青春期心理特征也更加明顯。再加上學業上的輕松,因此,很容易受外界別的事物的影響,而導致記憶力的衰退。此外還存在一個學習方法的問題,初二這個時期是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時期,如果,學習的記憶方法不當,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就會使記憶力得不到發展。
一些研究表明,記憶力強與家庭有一定的關系。但遺傳并非總是起決定作用,重要的還是動機、注意力和有效觀察問題的能力等因素。
我們的大腦生來說具備記錄和處理視覺信息的良好功能,處理視覺信息的大腦皮層很大,能分析信息的很多方面。在兒童時期,視覺記憶很強:小孩有以形象方式記錄、回憶的驚人能力,而對抽象的聽覺信息的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視覺現實對成年人來說也會產生強烈印象。提供視覺信息,就意味著能夠有效地將其存儲,即較之基于其意義規則進行的聽和讀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從學習的意義上講,當同一信息在同一時間既能被聽到又能被看到時,學習的“收獲”就更大。從已進行的研究中我們得知,視覺經歷的記憶中的效率要比聽覺經歷大3~4倍,而視聽經歷的效率又要比視覺經歷產生效率大2倍。
有很多同學會說:我的記憶力就是不好,有些人的記憶力很強,都能記住很多的東西,我就不能。那么記憶力超強的人(比如能記住一連串的偶然數字)是訓練的結果,還是生來就與眾不同?
這些人的大腦與其他人毫無區別。一般來講,他們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能將長串的數學公式轉變成視覺符號。對他們來說,“會變成一個樹根,一個數字會變成一個水果,一個逗點會變為一滴雨水,等等。最后,他們還能將這些形象符號連結起來編成一個故事。”
這取決于那些知識是否有趣,或者它是否與已經鞏固的知識有關。如果一種學科不屬于我們涉獵過的范圍,那么我們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記憶它的單個的知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4392.html
相關閱讀:初二上冊生物期中試卷推薦
參考初二年級生物上冊期中考試復習要點
平穩過渡初二的學習方法指導
淺談初二新生心理特征表現及對策
初二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