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對朋友們的學習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認真掌握,生物網為大家整理了學期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整理:病毒的感染與繁殖過程,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1.吸附
吸附是指病毒附著于敏感細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病毒致病是由侵人宿主開始的,特異性吸附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這一點可確定許多病毒的宿主范圍,不吸附就不能引起感染。細胞與病毒相互作用最初是偶然碰撞和靜電作用,這是可逆的聯結。如: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非靈長類細胞上沒有發現此受體,而猴腎細胞、Hela細胞和人二倍體纖維母細胞上有它的受體,故脊髓灰質炎病毒能感染人體鼻、咽、腸和脊髓前角細胞,引起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吸附也受離子強度、pH、溫度等環境條件的影響。研究病毒的吸附過程對了解受體組成、功能、致病機理以及探討抗病毒治療有重要意義。
2.穿入
穿入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殼穿過細胞進入胞漿,開始病毒感染的細胞內期。主要有三種方式:
(1)融合,在細胞膜表面病毒囊膜與細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殼進入胞漿。副粘病毒以融合方式進入,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囊膜上有融合蛋白,帶有一段疏水氨基酸,介導細胞膜與病毒囊膜的融合。
(2)胞飲,由于細胞膜內陷,整個病毒被吞飲入胞內形成囊泡。胞飲是病毒穿入的常見方式,也是哺乳動物細胞本身具有一種攝取各種營養物質和激素的方式。當病毒與受體結合后,在細胞膜的特殊區域與病毒病毒一起內陷形成膜性囊泡,此時病毒在胞漿中仍被胞膜覆蓋。某些囊膜病毒,如流感病毒借助病毒的血凝素(HA)完成脂膜間的融合,囊泡內低pH環境使HA蛋白的三維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介導病毒囊膜與囊泡膜的融合,病毒核衣殼進入胞漿。
(3)直接進入,某些無囊膜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與受體接觸后,衣殼蛋白的多肽構形發生變化并對蛋白水解酶敏感,病毒核酸可直接穿越細胞膜到達細胞漿中,而大部分蛋白衣殼仍留在胞膜外,這種進入的方式較為少見。
3.脫殼
穿入和脫殼是連續的過程,失去病毒體的完整性被稱為“脫殼”。從脫殼到出現新的感染病毒之間叫“隱蔽期”。經胞飲進入細胞的病毒,衣殼可被吞噬體中的溶酶體酶降解而去除。有的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在吸附穿入細胞的過程中病毒的RNA釋放到胞漿中。而痘苗病毒當其復雜的核心結構進入胞漿中后,隨之病毒多聚酶活化,合成病毒脫殼所需要的酶,完成脫殼。
4.生物合成
DNA病毒與RNA病毒在復制的生化方面有區別,但復制的結果都是合成核酸分子和蛋白質衣殼,然后裝配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一個復制周期大約需6~8小時。
通過對學期初二上冊生物知識點整理:病毒的感染與繁殖過程的學習,是否已經掌握了本文知識點,更多參考資料盡在生物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57623.html
相關閱讀:初二上冊生物期中試卷推薦
平穩過渡初二的學習方法指導
初二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歸納
參考初二年級生物上冊期中考試復習要點
淺談初二新生心理特征表現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