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二物理概念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二學習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章 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

1、物理研究的是關于力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研究宏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探索微觀世界。物理學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和物體運動最一般規律的自然科學。

2、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物理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已被廣泛應用到現代通訊、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領域。

3、科學探究物理的主要環節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

1、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簡稱運動。(這里說的另一個物體,即事先選定作為參照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稱這個物體是靜止的。)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這是絕對的,但對“運動”與“靜止”的描述是相對的。這就是“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2、 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3、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4、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時間的測量工具是秒表或停表。

5、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等。

6、長度單位的換算: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7、比“秒”大的時間單位有“時(h)”、“分(min)”,比“秒”小的單位有“毫秒(ms)”、“微秒(us)”。時間單位的換算: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航海中的長度單位有:1海里=1852米;天文學中: 1光年=9.46053×1015米

8、正確使用刻度尺:①使用前要先觀察零刻線、量程和分度值。②正確放置刻度尺:沿著被測物體,不要放歪;刻度尺較厚時,要讓刻度緊貼被測物體。③正確讀數:視線要與尺面垂直;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正確記錄結果: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記錄的有效數值包括準確值和估計值兩部分。

9、測量誤差: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除,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10、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即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用公式表示: V=s/t,此公式可以變形為S=vt或t=s/v速度的主單位是“米/秒”,常用的還有“km/h”。(備注:在速度公式中,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同一個物體,單位要統一,在勻速直線運動中,v是一定,與s不成正比,與t不成反比。)

11、常見的物體運動速度是變化的,叫變速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常見的大致速度:人步行1.2m/s ;自行車 5m/s ;火車 28m/s ;客機 250m/s ;子彈 900m/s ;光 3×108m/s 。

第三章聲的世界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聲音的傳播靠介質,以波的形式傳播,它可以在氣體中傳播,還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3、聲音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速度大于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小于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

4、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還與壓強和溫度有關,在一標準大氣壓,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在水中是1500米/秒,鋼鐵中是5200米/秒。

5、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音稱為回聲。要分辨回聲,兩次聲音到達耳朵的時間差至少在0.1秒以上,若小于0.1秒就聽不到回聲。利用回聲可以測量距離。

6、無規律、難聽刺耳或污染環境的聲音叫做噪聲。有規律、好聽悅耳的聲音叫做樂音。

7、樂音的三個特征是:響度、音調、音色。

①物理學中把人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聲音的強弱常用分貝(dB)來表示。聲音的響度一般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②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聲音音調的高低與發聲物體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就越高。物理學中,振動快慢用每秒振動的次數來表示,稱為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用符號 Hz表示。物體每秒振動1次,其振動頻率為1Hz。③聲音的品質與特色叫做音色。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8、噪聲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一大公害。噪聲對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會有傷害。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凡是對人身心健康有影響、防礙人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是噪聲。

9、噪聲的防治是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環節。一般減弱噪聲有三個途徑:①在聲源處減弱;②在傳播過程中減弱;③在人耳處減弱。

10、聲波的頻率范圍是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聽到20 Hz到20000 Hz之間的聲音。通常把高于20000 Hz的聲音稱為超聲,低于20 Hz的聲音稱為次聲。

11、超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波長短,穿透性強;主要用途有超聲雷達、超聲診斷儀、超聲消毒、超聲清洗、超聲乳化、焊接等。次聲波傳播距離較遠,穿透能力強,破壞性強,危害性大,但也能預報自然界的火山爆發、地震、風暴等自然災害。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本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太陽、螢火蟲、水母等是自然光源;通電電燈、燃燒的蠟燭、點亮的油燈等是人造光源。

2、從光源發出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便看見了這個發光體。

3、.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可以用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來解釋。

4、在物理學中,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并將這條直線稱為光線。許多光線在一起稱為光束。

5、光在真空(空氣)的速度是3×108 米/秒。光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是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的3/4,在玻璃中是空氣中的2/3。

6、光遇到任何物體表面時都會發生光的反射現象。我們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的反射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當一束平行光線射到光滑表面時,其反射光束依舊平行,這種反射叫鏡面反射。平行光經比較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線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個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

8、平面鏡的成像規律是: (1)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跟鏡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虛像。

9、物理學中把能呈現在光屏上的像稱為實象。不能在光屏上呈現,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稱為虛象。球面鏡成的像都是虛象,凹面鏡有會聚作用,凸面鏡有發散作用。

10、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 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 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折射角隨入射角的改變而改變: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減小時,折射角也減小。(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玻璃等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中或玻璃等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1、由于光的折射現象,盛滿水的盆底看起來上升;河水看起來變淺了;厚玻璃后的鉛筆看起來好像錯位;有時出現自然奇觀——海市蜃樓。

12、折射現象的應用:主要應用在制成各種光學器件,如三棱鏡、凸透鏡、凹透鏡等。①太陽光透過三棱鏡后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這種現象叫做光的色散。七色光經過三棱鏡后又能混合成一束白光。紅、綠、藍稱為光的“三基色”。紅、黃、藍稱為顏料的“三原色”。一般紅、橙、黃屬于暖色,綠、藍等屬于冷色。 ②凸透鏡也叫會聚透鏡,是一種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如老花鏡。凸透鏡有兩個焦點。凸透鏡成像時,物體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稱為物距,用符號u表示。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稱為像距。③凹透鏡也叫發散透鏡,是一種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有兩個虛焦點。如近視鏡。

15、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成等大、倒立的實象;當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成縮小、倒立的實象;當物距在2倍焦距與1倍焦距之間時,成放大、倒立的實象;物距小于1倍焦距時,成放大、正立的虛象;當物距等于1倍焦距時,不成象。

16、照相機的原理是: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脽魴C、投影儀的原理: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17、放大鏡、顯微鏡的原理是: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18、“近視”是由于眼球的晶狀體變厚,使焦距變短,遠處景物成像于視網膜前造成的;“遠視” 是由于眼球的晶狀體變薄,使焦距變長,近處景物成像于視網膜后造成的。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且物體間的力是相互的。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②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叫做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

3、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 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實驗室常用的是彈簧秤。

4、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在物理學中把它們叫力的三要素。

5、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所受的力,這種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圖示法。

6、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彈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在彈簧的彈性范圍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長。

7、正確使用彈簧秤:①了解量程,不要測量超過量程的力;②明確分度值,正確讀數;③使用前要校零;④測力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盤上。

8、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9、物體所受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約等于9.8牛/千克。這個定值用符號g表示,重力用符號G表示,質量用符號m表示,則它們的關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用重垂線可以指示重力的方向。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10、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符號m表示。質量的基本單位是千克(kg),常用的還有毫克(mg)、克(g)、噸(t)等單位。1t=1000kg 、 1kg=1000g、1 g=1000 mg

1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分為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的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產生的滑動摩擦力越大。我們應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20843.html

相關閱讀:平穩過渡初二的學習方法指導
初二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歸納
淺談初二新生心理特征表現及對策
初二上冊生物期中試卷推薦
參考初二年級生物上冊期中考試復習要點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