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初一地理《東南亞》教案設計,以下就是部分預覽,歡迎大家下載學習。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中學 □小學 2, 學科:地理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預習東南亞,了解課文內容
二、 教學課題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3、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4、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5、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的經濟地位,以及石油和錫兩種重要礦產的分布。
6、掌握東南亞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繁榮作出的巨大貢獻。
三、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世界地理“認識區域”中的“了解地區”部分,在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認識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為依托,對相關信息和知識進行了充實和提高,又對后面“走進國家”部分起到了鋪墊和奠基作用。本章知識難點分散,降低了學習難度,圖幅較多且圖中隱含信息多,在圖的下面大多說明了需要在圖中讀取的內容或設置了若干活動題,使學生知道如何讀圖,進而掌握有關的讀圖技巧。學生通過讀圖、析圖、記圖、用圖,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又找到了學好地理的鑰匙,有事半功倍之效。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東南亞自然環境和“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
難點: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四、 教學方法
以課文順序,圖文結合,適時啟發、少講多練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越南遇龍灣景觀導入: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設疑思考】引導學生分析“地區”在整個初中地理課程的位置,做到對課程結構的心中有數(詳見課件)。
◆組成
【圖片觀察】展示“東南亞地形”圖,觀察其組成,中南半島(提醒注意中南半島西南面還有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哪些島嶼)。
◆范圍
相對位置:東臨太平洋,南接大洋洲,西瀕印度洋,北與中國等接壤。
緯度位置:10°S ~23.5°N(北回歸線)之間。
【設問思考】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位于—帶(熱帶)?
◆國家
【圖片觀察】展示“東南亞政區”圖。
中南半島:有哪幾個國家?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有(按照由東向西順序)?內陸國有?
馬來群島:有哪幾個國家?地跨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地跨兩大洋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 總共有11國家。
◆華人華僑
【教學過度】由新加坡(島國)首都:新加坡。過度到“花園城市”P36 頁閱讀材料,過度到華人比例最大的國家,過度到華人華僑。
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華人華僑 分布集中地區。
【疑點剖析】
華人:
華僑:
【歷史背景】有“僑鄉”之稱福建和廣東兩省“下南洋”歷史,通過了解東南亞華人華僑,體驗華人華僑對東南亞作出的巨大貢獻。
◆地形河流
中南半島:
【發現問題】河流有哪些? 發現什么規律(流向,大小—大河)?
【引導分析】為什么流向由西北向東南?
【回顧聯想】亞洲地形特征(中間高四周低)?
【發散思維】東亞河流流向(一江春水向東流—太平洋)?南亞河流流向(恒河與印度河—印度洋)?北亞河流流向(俄羅斯—北冰洋)?東南亞河流流向?
補充: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湄公河流經那些國家?在哪個國家注入海洋?
馬來群島:
發現什么規律(流向,大小—小河)?
【推理思考】在大河的下游會形成(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
【對比總結】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地形河流特點:
中南半島:
馬來群島:
◆人口
【推理思考】
東南亞適合人口居住否(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推理依據:(教師必要時引導:從地形、氣候、地理位置和發展歷史等角度思考)?
推理分布:(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城市
【推理思考】
推理城市分布:(人口集中分布推理到城市分布推理到首都分布)?
◆首都
【推理思考】
推理首都分布:(集中分布在河流附近)?
讀 P36頁 圖2-3完成下表:
◆氣候
【設疑思考】東南亞絕大部分處于五帶中的什么帶(熱帶)?判斷依據是(特殊緯線—赤道與北回歸線)?
【對比分析】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判斷依據是(緯度位置與海陸位置—沿海)?氣候特點(雨季11月~次年5月東北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降水多;旱季6月~10月西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多)?
馬來群島:熱帶雨林氣候,判斷依據是(緯度位置與海陸位置—島嶼)?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物產
熱帶經濟作物: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重要產地。
讀 P38頁 圖2-6東南亞物產分布圖,觀察東南亞游哪些熱帶經濟作物?其產地在哪里?
糧食作物:水稻。水稻出口國有:泰國越南緬甸。
完成活動P39頁1~2。
有哪些礦產資源(印度尼西亞-石油,馬來西亞——錫礦砂世界第一)?其產地在哪里?
◆農業
中南半島: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分布特點(河流下游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 ?
馬來群島: 隨時播種,全年收獲 。分布特點(沿海狹小平原) ?
完成下表: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氣候特征
主要國家
◆馬六甲海峽
【圖片觀察】展示相關“大洲”圖。
【教學過度】由東南亞位置過度到馬六甲海峽位置
→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由馬六甲海峽位置推理
→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天然水道。
→聯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沿岸港口天然航道。
→發散到東南亞“十字路口”(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
◆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海嘯是由蘇門答臘島西側的海底8.3級地震
【圖片展示】海嘯災難圖 海嘯形成示意圖
【引導思考】地震爆發原理
【圖片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原理分析】三大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外部表現為多 “火山” “地震”,爆發在海底則多形成“海嘯”。
【引導討論】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通過感受印度洋海嘯災難,反思人類與自然應如何相處。是持悲觀還是樂觀態度,說出各組的依據。
六、總結
先由學生自由小結,然后教師強調:
本節課主要講了東南亞的組成、范圍、國家、地形、河流、氣候、物產、農業、人口、城市首都、華人華僑、馬六甲海峽、火山地震、海嘯和六大板塊,其中涉及到地理位置的部分要充分熟悉
七、課堂練習及作業(見課件)
六、 教學反思
本章節是世界區域地理的初始章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了解區域地理的方法最為重要。本節課是學習《東南亞》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東南亞的自然地理部分。由于學生已學習了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相應得知識背景,因此,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查找資料等方法來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需要適時引導,提供資料,答疑解惑。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明確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出東南亞的自然和人文的特征。這節課,我認為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利用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求知欲。在教學難點上,突破難點。不足之處,如果教師能經常走近學生中間及時指導學生讀圖,那么就更完美了。有待改進的地方有:
1.拓展的知識“世界性的糧荒”應該由學生先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并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2.在教學方式上采取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略顯呆板,缺少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17949.html
相關閱讀:初一生物知識點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新初一學習誤區:數學多做題目總能遇到考題
初一英語學習方法指導
孩子進入初中 家長應該做的幾件事
精選初一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