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與太陽系密切相關,自18世紀以來,先后提出過30多種地球起源的假說。有些假說因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不能圓滿解釋太陽系存在的客觀規律,大都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但有些假說,如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說、康德的微粒假說、施密特的俘獲假說、霍伊爾的新星云假說等,對認識天體形成和演化曾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要解決地球起源問題,必須圓滿解釋太陽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特別是角動量分配不均問題。同時,立論必須建立在太陽僅是宇宙間極其尋常的一顆恒星這樣一個基點上,把地球與整個天體的形成和演化聯系起來,并充分重視近代天體演化上已被證實的客觀存在的幾個基本事實:(1)萬物源于氫;(2)氣塵彌漫于星際空間;(3)恒星在不斷形成與消亡之中,F將當前較流行的太陽系和地球的起源假說綜述如下:
大約在50~60億年前,在銀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個巨大的氣體塵埃星云,叫作太陽云。一開始它就在不穩定地自轉,同時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進行收縮,使大量物質聚集于中心部分(圖24A)。根據旋轉體角動量守恒定律,體積縮小導致自轉速度加快,離心力隨之加大,太陽云逐漸變扁成圓盤狀。太陽云在收縮過程中,密度、壓力加大,導致溫度急劇上升,于是產生氫聚變為氦的核反應。通過向外強烈輻射釋放出巨大能量,于是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陽就此產生(圖24B)。原始太陽經過一個不穩定階段,拋射出大量物質。太陽拋出的物質參加到圍繞它旋轉的圓盤中去。在圍繞太陽旋轉的盤狀星云赤道面上,塵埃物質作為氣體凝聚的核集結成一個個大小團塊,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規律間隔的塵環。環內物質在不均勻引力作用下,大質點吸引小質點,逐漸聚結成為行星胚胎(圖24C),最終形成行星。
二、地球的演化與地質年代
原始地球接近于均質體,以后由于內部熱作用,導致物質運動并發生重者下沉、輕者上浮的分異作用,于是形成地核、地幔和地殼,從而具有圈層結構。廣泛的火山活動和巨大隕石沖擊時釋放的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圈,其中的水汽冷凝而形成水圈。最后,在有碳、氧、氫和氮化合物存在的情況下,通過閃電放電或紫外線輻射,或兩者兼有的作用,產生愈益復雜的有機分子,它們再進一步結合為能夠自身繁殖的有機分子,最后形成生物圈。
地球外部出現大氣、水、生物三個圈層之后,在地球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球外部與內部圈層,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地球內外都發生了劇烈復雜的運動變化,尤以地球表面表現得最突出:大陸有分合,海洋有生滅,山川有升降,生物有演進。
地球自形成以來大約經歷了(45~46)108年的歷史。計算地球年齡的方法有絕對地質年齡和相對地質年代兩種。前者是根據巖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蛻變規律測定出巖石生成的絕對年齡;后者是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巖層形成順序,將地殼歷史劃分為與生物發展相對應的一些自然段,每一自然段所代表的時間稱為地質時代單位,最大的時代單位叫作宙,宙分為代,代分為紀,每個紀又可分為若干世。在一定地質時代形成的成層巖石組合稱為地層,地層單位與地質時代單位相對應,從大到小分別為宇、界、系、統。按時代早晚順序把地質年代編年稱為地質年代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60110.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陸地和海洋復習資料
“蘇拉”“達維”即將登陸中央氣象臺首發紅色預警
初一地理亞洲人文環境知識點總結
最大的島嶼群
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